比起体格较大的意大利蜂,身材娇小的中华蜜蜂蜂毒产量更低,而许多蜂农因为成本问题,并没有安装微电流的蜂毒采集装置。
原本买蜂毒的那位蜂农,能给他提供的中华蜜蜂蜂毒,根本凑不齐五万块钱。
尤梁只能提前将他后面所产的蜂毒全部预定下来。
并且,让他帮忙向其他有采集蜂毒设备的蜂农,采购蜂毒。
尤梁在收集蜂毒的同时,联系验证论文内容的工作,却没有停止。
尤梁是正儿八经的生物专业毕业,国内一流的名校毕业。
毕业后,自己没有从事本职专业,反而进入学术杂志编辑部工作。
但是,他老同学和工作中积攒下来的人脉,还是让他找到专业人士,帮忙验证这篇论文真实性。
有时候,人的经验是极其浅薄的,很多人以自己的经验为道理,判断是非对错,却不知世界之大,一个人所谓的经验,也许还比不过一只井底之蛙。
刘景怀的论文,就是一篇以经验判断,会误认为荒谬虚构,但实事求是去验证,却一一证明,其中结论毫误。
很多蜂毒的使用方法,没有出现在任何过往的记录中。复杂的高低温调控,加入金属和植物进行同时培养,以及不同纯度的提纯,最终产物都会发生不同性状的变化。
正是因为这种变化,最终蜂毒产物,才有那么丰富的变化。
尤梁对这篇论文研究的越多,似乎越明白这个作者在蜂毒利用上的想法。
蜂毒的成分,众所周知非常复杂。
而论文中,多种处理手法的本质,实际上是通过不同的方法,抑制蜂毒中某些成分,并激发某种特定成分的作用,所以才让看起来非常单一的一种原料,变化出几十种不同的处理手法。
实际上,在研究这篇论文的过程中,尤梁多次联系过这篇论文的作者。
除了向他询问论文中,一些研究者们弄不明白,甚至看不懂的地方,还忍不住向他阐述了公开发表这篇论文,很可能会对他造成的损失有多大。
虽然华国经历过一段知识不值钱的实时间,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这篇论文里介绍的内容,完全能给作者带来巨大的利益。
任何一个配方,卖给相关领悟的企业,都能带来一笔丰厚的财富。
而这篇论文的作者刘景怀,就像对这些财富视而不见,随手抛金,把利益放弃,公之于众,人人可得。
尤梁忍不住向论文的作者询问,他是否知道自己放弃了什么?
他很快收到答复。
答案有些出人意料。
刘景怀似乎对论文内容可能带来的利益收入并不关心,除了真诚详尽地回答尤梁的问题,这位似乎很神秘的论文作者,更关心论文里提出的蜂毒利用方式,如何能够更快速的传播和扩散。
觉得自己实在不太明白这位论文作者的想法。
难道他的情怀充满了大公无私的精神吗?
但是,经过反复沟通和确认,尤梁最终肯定,这位刘景怀先生,思维方式确实与普通人不同。
天才的想法,他这样的凡人,果然弄不明白。
不过,尤梁想不通,却还是尽力帮刘景怀先生达成他的想法。
其实这件事情对尤梁来说并不难。
尤梁虽然仅仅是一个学术杂志的审稿编辑,但是学术期刊本身就与大量业界大拿沟通联系。
更为重要的是,论文本身的价值,决定了尤梁不需要多费唇舌,直接讲论文效果提交给某些人,以论文中突破性的效果,很快就能引起大量研究者的重视。
昆虫应用研究这本杂志的主编,在尤梁向他提交了几份关于这篇论文的实验验证结果,就已经让尤梁将所有工作重心都放在这篇论文上面。
同时和数十个实验室联系的尤梁,忙得不可开交,可谓是天天加班,连一日三餐都顾不上。
他自然没有注意到,同事湖东河难以置信的表情。
办公室里的人也没有想到,一篇被认为荒谬连篇的论文,居然会爆发出如此惊人的影响力。
说不湖东河现在的心态是什么。
他至今不肯相信,那样一篇漏洞百出的论文,竟然会成为真正的有价值的论据。
湖东河回想当初看到论文的第一个念头,他觉得,就算重新回头,时间倒流,让他重新选择,他也没有办法相信这篇论文的准确性,然后像尤梁一样,真跑去验证。
湖东河并没有感到后悔。
但是,在他博士学习时的导师,再次联系他,咨询关于他们杂志发布的蜂毒研究论文时,一时也说不出多少话来。
许多实验室的结果还在验证中,而昆虫应用研究的主编在拿到不足三分之一实验成功的时候,早就等不及了。
由于论文的篇幅和补充说明资料太长,无法直接刊登在杂志上,尤梁的顶头上司,干脆决定随刊出一份副刊。
一份比杂志厚了三倍的副刊。
实际上应该称为专著的书籍。
沉浸在修炼中的秦旭,可不知道,老秦师父随手将让人恐怖的财富,全都往外推走。
老秦师父自己私人拥有一台手机。由于打字速度比秦旭这家伙快多了,手机的网络也不错,所以他的私人邮件,已经不麻烦秦旭,而是他自己回复。
所以,只知道老秦师父天天用速录机打字的秦旭,只知道老秦师父似乎第二篇论文快要出来了,还为其他人回答了大量的问题,并不太清楚,在研究者的领域中,蜂毒利用已经成为了爆炸式的话题。
老秦师父也并不太在意尤梁提到的内容,在得知新的刊物已经发布,并且根据他这篇论文,所进行的研究性实验的相关论文,也会在加发的增刊中发表,老秦师父还挺高兴地把第二篇的论文发送给尤梁。
“蜂蜜的综合利用”
老秦师父的标题,一如既往的淳朴简单,又涵盖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