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好安静的评区呀,求收藏,求红票,求订阅呀,兄弟们
燕太子丹巡行各县,只不过带了一师的精骑而已。/一起读小说y读看看我们速度第一
太子丹有赵王割让的诏旨在手,各县令长又早都接到了将军李牧的命令,对于燕国的接收,虽然有一点点不情愿,但如今是大王诏旨,将军命令,那也只能是顺从。
当然,不顺从也只能是挂印而走罢了,李牧征召代北军,各县丁壮都已从军,能留在各县的,无非是老弱罢了,想凭城抵抗那可是太难了点。
何况这些守令,也丝毫没有抗拒燕国接收的心思。
赵国经营代北几十年,此地比起邯郸,甚是苦寒,世家显贵,也没人愿意迁移到代地,这代北三郡的守令,多是选自本地豪家大族,其中多有原来的林胡等部的族长贵族转化而来,像李牧的副手司马尚,本就是出身于胡族。
这些豪家大族,生于斯长于斯,家族土地都是在此,保护家园不受外人之侵当然没问题,可要说一定是对于赵国有多么忠心,那可未必。李牧镇守代地十几年,择贤任能,将代地世家大族凝为一体,在这些世家大族眼里,将军李牧比起邯郸的赵王来说,只怕是更为的真实和清晰,也更值得效忠和服从。
而在青年一代才俊中,李瑛美貌而有才学,当时不知有多少世家都存着一份奢望,希望能和将军结为亲家。在世家各族眼里,李瑛的名望可是丝毫不在两位长兄之下。
留在广武城的三个月,有父亲李牧的暗中纵容,由二兄李恪协助,和那些军中的世家子弟多有交往,暗中为太子丹接管代北拉拢关系。等两国割让一事确定,太子丹又亲自和这些军中将佐一一相见,彼此处的甚好。
有这些关系在,太子丹每到一地,总能有世家大族预先接洽,鼎力支持。
这些世家大族,或是子弟在军中任职,或是族人出任各地守令,有了这些大族的支持,接管各县进展的极为顺利。太子丹每到一地,都是大摆酒宴,宴请当地豪族贤达,倾心结纳。至于各地守令,只要愿意留下的,一律赐爵,并以原职留任。
同时太子丹又自世家贤达中,选名声素著的,或为自家宾客,或为郡中幕僚,雁门云中豪杰,见太子丹不但武勇过人,一战而大破匈奴,不在将军李牧之下,和民众相处,又是礼贤下士,甚是可亲,对太子丹不由倾心。
同时太子传令各县,但有子弟在将军李牧军中者,一律视同在燕军效力,日后子弟既可永久留在将军部下,也可回乡参加燕军,一体按军中制封赏。
由于燕赵联军大破匈奴,除了云中各地有部分城池守军之外,李牧将杨清砚所属的云中赵军也一体集中带走。雁门云中各城,大为空虚。
不过现在秦燕两军正在广武城交战,后面的匈奴又已经败亡,各城倒不担心敌袭,只是丁壮都已从军,农事乏人。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不利,到了秋后,只怕各族各家日子就要难过。太子丹号令各地守令,抓紧组织,鼓励农耕。
顾虑到丁壮不足,难免误事,太子丹将原先收缴的匈奴战马一万匹,借给各县,让各县使用牛马耕作,增加效率。
为了将各县尽快纳入燕国的轨道,太子丹又征召各世家子入羽林营,担任自己的亲身侍卫,同时在雁门郡治善无城,集中各世家守令年幼子弟一百三十余人,由李瑛亲自掌管,以从武阳带来的那几位羽林幼营的子弟协助,开办蒙学,教授文字和“蒙童大道歌”。
如今雁门乃是前线,雁门郡守就以秦毅兼任,至于云中郡守,则选了冯氏子弟担任。
代北的冯氏,原本是韩国人,长平之战前,韩国上党守冯亭拒绝降秦,将邯郸献给了赵国,冯亭受封万户,三县之地。部分留在上党冯氏子弟,则在冯亭战死以后,留居上党,成了秦人,后来入仕,目前在秦王政身边为郎的冯劫冯去疾等人,即是其后。而冯亭封地在代北,部分子弟族人遂迁移到代北居住,遂成为大族,太子丹选冯氏子弟为郡守,对于各族来讲,表明了尊重各家各族利益的态度,受到了各世家大族的大力拥护,云中雁门两郡,迅疾平定。
太子丹巡行到云中,恰好派出去收拢镇守匈奴各部的杨烈,将契合仁等匈奴降将的家眷族人也都送到了云中,总共约计三千余人,太子丹传令,让契合仁等降将,将家眷牛羊财产各自领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