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综合其他>长乐夜未央> 102、河间君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02、河间君臣(2 / 2)

三人着实是松了一口气,然而,随即就听到刘庆提起了另一桩事:“卿等以为王后如何?”

河间傅、相、中尉同时吓了一跳。

“大王何意?”

太傅的脸色很不好看,也是第一个出声的。河间相却是若有所思,中尉更是神色淡漠,似乎毫不关心这个话题。

刘庆长吁了一口气,似乎有些累了,重新坐了下来。

“非寡人无义……”刘庆拧着眉,着实是为难,“此番侯史吴之案……”

对刘庆来说,侯史吴案的情况表明了一个很重要的讯息——汉朝廷内,对于元凤元年的谋反案不仅在追查,而且,是从严治案

——这对以鄂邑长公主女孙为王后的河间王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

——若不是宠姬提醒了刘庆不可久留,他必然要等到此案有了结果,才会离开长安。

——此案……对他……关系重大

听到“侯史吴”这三个字,河间傅、相、中尉同时变了脸色——这几日,长安城中,被谈论最多的事情就是这个案子。

——尤其是对他们这些官吏来说

——案情是很明白的,侯史吴自己也供认不讳,关键是如何论定

——更关键的是霍光究竟是什么态度

长安城中的官吏在关注,随着消息的传开,关注的人只会越来越多

“大王可是忧虑,大将军有意重提燕王案?”河间太傅低声问题

刘庆点头。

——当日,霍光为了安抚天下,除主谋,对涉案人员几乎全矛宽宥,去年又赦天下,看起来是不会再追究了

——然而,忽然之间,侍御史上了那样一份劾章……

——是不是……在霍光权力稳固的现在,他打算重提旧案……顺带着……清除异己?

刘庆无法不这样联想。

同样,他的长吏也无法不这样联想。

——谋反……——这是诸侯王最不能犯的罪

——甚至是不能沾上一点怀疑

——狱吏验治,何求不得?

——最重要的是,一旦天子起了疑心,再小的罪行都可能引来极重的刑罚

——汉承秦制,律法严苛同样沿袭秦法

刘庆无法不担心

河间官吏同样不能不担心。他们甚至不能说刘庆多虑了

君臣四人沉默了许久,最后,还是河间中尉开口:“大将军重法,法无株及子婿之条。大王更非燕王,天汉四年方嗣王,至今不及二十载,又是年少为王,诸事不得自专。汉岂会忧大王?”

——又是大实话,也是正理,也同样那么不顺耳

刘庆无奈地看了中尉一眼,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了

河间中尉却仍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似乎是完全不在意刘庆的想法。

不过,这会儿,刘庆也顾不上在意别的了,不过纠结了一下,便看向自己的太傅与相。

——历经孝景皇帝与孝武皇帝两朝的刻意抑制,诸侯王的权力与诸侯王国的**性都急剧萎缩。

——高皇帝初置诸侯王时,诸侯王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经历过八国之乱,孝景皇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孝武皇帝太初元年,改汉内史为京光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

——如今,诸侯王国中,二千石的官吏只剩下太傅、内史、中尉与相四个内史治民,不便轻离,诸侯王更不便亲近,因此,刘庆此番来朝,并没有带内史前来。

这会儿,刘庆格外需要亲信之人的建议,然而,事涉王后,又关系着汉朝的局势,他的太傅与相又如何敢轻言建议?

两人相视一眼,随后恭敬地对刘庆表示,中尉之言极有道理,但是,两人也委婉地表示,他们不敢妄测大将军的想法,更不敢妄测天子的想法

刘庆又急又恼,却也无可奈何,只能拍案斥退三人:“还国再议”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