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武侠修真>龙飞大地> 第53章 一、五之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3章 一、五之争(1 / 2)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县城曾有几个考古爱好者考证过,这“五龙争锋”大赛在五龙山地区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了,至于在两千年之前有着多久的历史,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已经超出了考古爱好者们的能力范围。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类似这种无法考证的谜团不在少数,而且越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求得谜底的可能性就越低。

不过,五龙山地区的五个村子里却故老相传着非常相似的传说,传说的第一句是这样开头的:“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

有必要说明的是,在华夏的传说中,只要是在传说的开头加了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很久”,那么这个传说,就很有可能超越了“历史”,多多少少的含着神话的成分了。

据传说中所述,“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的那个时代,西北的深山里,出现了巨龙……

对于出现巨龙的数目,传说出现了两个版本,在五龙山地区的五个村子中,有四个村子说龙的数目是五条。只有一个村子,也就是赵云飞家所在的东龙泉村,说龙的数目只有一条。

因为“五”和“一”的分歧,这两派没少发生纠纷,都坚持说自己是正确的,自己的传承最为正统,在****年代甚至还因此发生过械斗。

总的来讲,“五龙”论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他们的理由也有一定的说服力――西北的山脉叫五龙山,如果是一条龙的话,为什么不叫一龙山,或者干脆就叫龙山,而偏偏加了一个“五”字,当然就是五条龙了。

而一条龙的说法,只有东龙泉村人相信,东龙泉村的村民说不上来具体的理由,他们觉得这不需要什么理由,祖祖辈辈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谁要是敢擅自篡改,那就是背叛祖宗。

这五(一)条巨龙非常的凶恶,庞大的身躯直立起来比村子里最高的树木还要高,一口就能吞下一头牛,能腾云驾雾,喷火吐烟,将附近的野兽、牲畜吃完之后,就开始吃人。

面对如此强大的掠食者,当时的人类毫无办法,普通的弓箭刀枪根本就无法对巨龙造成伤害,水和火是当时的人类所能掌握的最强大的自然武器,而巨龙偏偏是既喜欢水又喜欢火,无情的水火在巨龙的眼中就像好玩儿的玩具。

千里沃土之上田园荒芜,而幸存下来的人们也是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就像老鼠一般,白天不敢出来,田间播种和收割都只能在夜色掩映下进行,即便是这样,仍经常有人命丧龙口,真是民不聊生,苦不堪言,人类眼看就要灭绝了。

就在这个万分危急的时刻,从远方来了一位惊天动地的大英雄。他身背弓箭,手持宝刀,寻到巨龙的巢穴,与巨龙展开了生死搏斗,最后竟然以一人之力将这五(一)条巨龙斩杀。

故事讲到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比较严重的分歧,“五龙”论的说法是,这五条巨龙死后,头朝里,尾朝外,呈放射状排列,化成了五条山脉,就是如今的五龙山。

“一龙”论的说法是,这条巨龙死后,英雄怕巨龙再次复活,就移来五座山脉,将巨龙的尸体压在下面,使得巨龙永世不得翻身。

这位英雄又迁移来许多村民,分置五个村寨,守护五龙山,就是现在的东龙泉村、西龙泉村、北龙泉村、塔井村和镇龙寺村。

这位英雄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

他教导村民恪守“仁、义、礼、智、信”五大圣典,他言道,只有五大圣典才能封印住五龙山,若圣典缺失,巨龙必将复活。

他将武功传授给五个村的青年,并于每年的秋收时节在山顶设立集会,让五村青年进行比试,取得第一名者将能获得他斩杀巨龙时所使用的宝刀和弓箭的使用权,期限是一年,待次年比赛决出优胜者,同样是获得一年的使用权,如此年复一年的流传。

由于这位英雄的伟大功绩,五村山民都把他当成神来膜拜,能够佩戴他所使用过的宝刀和弓箭,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另一方面,英雄的宝刀和弓箭都是神兵利器,若是拿这两件兵器进山打猎,收获要比其他人多好几倍,要知道在远古时期,生产力非常落后,有一身的武功,再有两件好兵器,那无异于如虎添翼。

这位大英雄设立集会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村民的尚武精神,因为他知道,五大圣典终有一天会缺失,巨龙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复活,只要人们通过一代一代的努力,将尚武精神融入到血液之中,当巨龙复活之时,就一定会再次出现一个能将巨龙斩杀的英雄。

英雄的宝刀和弓箭早已被尘世掩埋,踪迹全无,而尚武精神却在五龙山地区传承了下来,也正是这位大英雄所传承下来的尚武精神,使得五龙山地区能够免于华夏历史上数次异族入侵的战火涂炭――每当战火烧到五龙山之时,山民们全都自发的拿起武器来保卫家园,悍不畏死,前赴后继,使入侵者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不得不落荒而逃。

五龙山的山民们为了纪念这位大英雄,曾在五龙山主峰峰顶修建起一座神庙,五龙山一年一度的集会也就慢慢的演变成了庙会,遗憾的是,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英雄的神庙被拆毁,庙会也被中断,而五龙争锋的比赛也跟着取消了。

五龙山庙会才刚刚恢复十多年的时间,神庙被拆得连渣都不剩,所以说,只有“会”,没有“庙”的庙会,仅仅是个名不副实的叫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