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横空出世之眼花缭乱> 第604章 梦回十六 欲盖弥彰 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04章 梦回十六 欲盖弥彰 一(1 / 2)

 ““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这个回目“连起来”的话,几乎是“贾元春…黄泉路”,而且曹雪芹就算是无意中写出这个回目,看到这回目恐怕也会会心一笑或一叹,

““【甲戌:幼儿小女之死,得情之正气,又为痴贪辈一针灸。凤姐恶迹多端,莫大于此件者:受赃婚以致人命。贾府连日闹热非常,宝玉无见无闻,却是宝玉正文。夹写秦、智数句,下半回方不突然。】”这里的评语几乎在宣读判决书,这位批者可谓天大的身段!

如“得情之正气”、“痴贪辈”,而且直批凤姐“恶迹多端”,不知他有没有批过贾雨村贾赦等恶迹多端,有没有批过类似那位云节度使以及背后的贾府是真正作恶者,

批的其余内容也是空洞无比毫无内容,

因此,不好意思,给这位批者以零分!

““【黛玉回,方解宝玉为秦钟之忧闷,是天然之章法。平儿借香菱答话,是补菱姐近来着落。赵妪讨情闲文,却引出通部脉络。所谓由小及大,譬如登高必自卑之意。细思大观园一事,若从如何奉旨起造,又如何分派众人,从头细细直写将来,几千样细事,如何能顺笔一气写清?又将落于死板拮据之乡,故只用琏凤夫妻二人一问一答,上用赵妪讨情作引,下文蓉蔷来说事作收,馀者随笔顺笔略一点染,则耀然洞彻矣。此是避难法。】”这只能说是这位“批者”作为自己水准的“读书笔记”,与批甚至什么强加于红楼梦的前总评毫无干系,

““【大观园用省亲事出题,是大关键处,方见大手笔行文之立意。】”不知“大”在何处?

““【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这里直接道出“南巡”,却也是相当突兀的,

即几乎是“明含”康熙下江南,曹家四次接驾之事!

而“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也极象曹雪芹或曹家人的前后感慨!

而与本回的如此显赫繁华内容一对比,便知这句叹不同其余批,其感慨的真实程度甚至相当之高!

而且这句“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无论从文字还是语气中,完全没有其余批的自以为是的腔调,而给人以温暖和煦的长者风范,

因此,这一句批恐怕无论从真实性还是其所含的考证重量,都是甚至令人震憾的,

““【极热闹极忙中,写秦钟夭逝,可知除"情"字,俱非宝玉正文。】”“可知除"情"字,俱非宝玉正文”,如此武断如此自以为是,真是污了红楼梦的纸张,

““【大鬼小鬼论势利兴衰,骂尽攒炎附势之辈。】”这个“骂尽”也太有些夸张,

““【蒙:请看财势与情根,万物难逃造化门。旷典传来空好听。那如知己解温存?】”这个前总评的蒙批还一直算是比较中规中矩,虽然大多诗词从内容和意境上达不到多少高度,但一个是用字和词还不错,而且有一些诗句还是有见解和灵气的,

象这四句,恐怕就是蒙批中所有诗中难得一见的意境和切合红楼梦相关内容都不错的,虽然仍然还是脱离了红楼梦的“实”,

即“看财势与情根,万物难逃造化门”,确实不错,即财势与情根难得,但仍然“难逃造化门”,但事实是什么,却完全略过,

而“旷典传来空好听。那如知己解温存”显然更出彩一些,前一句是指元妃省亲,“空好听”总结得不错,后一句“那如知己解温存”几乎就是指宝玉和黛玉之爱情是“知己解温存”,这甚至已经接近红楼梦的核心表达之一,即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与权、利等是根本没关系的,

““话说宝玉见收拾了外书房,约定与秦钟读夜书。偏那秦钟的秉赋最弱,因在郊外受了些风霜,又与智能儿偷期绻缱,未免失于调养,【庚辰侧批:勿笑。这样无能,却是写与人看。】回来时便咳嗽伤风,懒进饮食,大有不胜之态,遂不敢出门,只在家中养息。【甲戌侧批:为下文伏线。】宝玉便扫了兴,只得付于无可奈何,且自静候大愈时再约。【甲戌侧批:所谓"好事多魔辰本多署名"脂砚"。]】(按:后凡署"脂砚"皆同此例,不注。)”如果凤姐儿早一日回来,说不定能保秦钟一命,

而这“好事多魔”也是类似文字游戏,意即秦钟与智能的“好事”,而身体生魔,至于前两批,不是批语,是来看热闹的,

““那凤姐已是得了云光的回信,俱已妥协。老尼达知张家,果然那守备忍气吞声的受了前聘之物。谁知那张家父母如此爱势贪财,却养了个知义多情的女儿,【庚辰侧批:所谓"老鸦窝里出凤凰",此女是在十二钗之外副者。】”这个批直接就批为“凤凰”,不知有哪些足够有力的根据,

“知义多情”,这个“知义”主要是指自己父母出尔反尔,而几乎是在拿自己当商品买卖一般,因此感觉屈辱无比,

而“多情”,恐怕也并非此女儿与守备之子已经有情谊,恐怕还是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以为一女不能类似“再嫁”,

虽然此女子绝对是反抗父母包办,是很难得的,但就批为“凤凰”,可见这些批的随意,

而且,对比一下这里的实际情况与之前老尼所说的,可谓出入相当大,可更进一步体会一下曹雪芹的实录,

老尼之前说是张家左右为难,而守备家率先发难,前去辱骂张家,这里逻辑其实就大有问题,张家既然没有决定是否退亲,守备家为什么去找张家论理,

因此,实际情况正是这里所说的张家“爱势贪财”,即李衙内显然比守备更有势有财,而张家执意要退礼重嫁,因此守备才去理论,

而张家便托到了这老尼,所谓一丘之貉,

小说就来ω凤姐儿听了老尼的一家之言,根本未加基本的逻辑分析,心中眼中只有显示自己有手段、到手的银子和老尼口中的顶级奉承话,因此,实际上作为主要推动人之一,酿成如此惨绝人寰之事!

即凤姐儿更多是被人利用,如果凤姐儿知晓真正的事情经过,恐怕至少会天平会倾向于不去做这可能会伤天害理之事,毕竟当时从“客观”来看,凤姐儿确实不怎么缺这三千两银子,因此,足见老尼这样的人危险性!

““闻得父母退了前夫,他便将一条麻绳悄悄的自缢了。”这里更多是对父母的反抗,即父母将自己致于当时的“不义”甚至所谓“不贞”之地,

““那守备之子闻得金哥自缢,他也是个极多情的,遂也投河而死,不负妻义。【庚辰侧批:一双美满夫妻。】”这个批还是比较准确的,这两人恐怕是父母包办的封建社会中,夫妻瞎碰中概率相当低却恰好“中”了的的性情类似的夫妻,可惜美满幸福的未来就此瞬间化为烟尘,也给两家带来极端痛苦,

而且,这里又是女子自缢男子投河,看来古时自尽之人,女子绝大多数选择自缢,男子大多选择投河,

““张李两家没趣,真是人财两空。”如果张家也仅是觉得“没趣”,那张家作为畜生之家,绝对是将女儿当商品在养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