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横空出世之眼花缭乱> 第一百五十章 红楼三十四 境界和底限 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五十章 红楼三十四 境界和底限 一(2 / 2)

““假若我一时竟遭殃横死,他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感呢!”,宝玉就是宝玉,精神可“无限上升”,“可玩可观,可怜可敬”,那要活着才“可”,死了,到哪去“可”呢,不过,活着想想,似乎也是一种“境界”?(xx注:宝玉就是一个色呆子(外人注:我看你就是一个色盲!))

““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对于宝玉这种“精神至上”的人来说,确实“无足叹惜”,而且,宝玉心中竟然还有所谓“一生事业”?恐怕也是心情大好之时的一时“豪气”,要让他来经营所谓“一生事业”,远不如他和心爱之人在家中待一天获得的“成就感”要强,(xx注:没事业没钱,还想娶老婆?(外人注:事业不是拿来娶老婆的!(xx注:那我没钱没事业,你嫁给我?(外人注:你有钱有事业我也不会嫁给你!(xx注:借口,就因为我没钱没事业!(外人注:呸!))))

“冥冥之中若不怡然自得,亦可谓糊涂鬼祟矣。"”,怡然自得,正是宝玉追求的境界,如果不能怡然自得,那就是“糊涂鬼祟”,这话经典!恐怕也是曹雪芹心中所肯的一个“境界”,(外人注:xx,我觉得糊涂鬼祟这四个字很适合你(xx注:我不反对,因为我没钱没事业,也不是宝玉这样的公子哥儿,所以没法怡然自得(外人注:你看大白纸就挺怡然自得的啊(xx注:你的意思是说大白纸也没钱没事业?(大白纸:谁说的?!))))

““想着,只听宝钗问袭人道:"怎么好好的动了气,就打起来了?"”,宝钗定能猜出十之**,这不过也是要“装装糊涂”而问的这话,

““袭人便把焙茗的话说了出来。宝玉原来还不知道贾环的话,见袭人说出方才知道。因又拉上薛蟠,惟恐宝钗沉心,”,问这话的目的还有要让宝玉知道贾环,要让宝钗知道薛蟠,宝玉知道贾环使了大坏,但却心中并无仇恨和报复之心,这也才是宝玉,他的一颗心在那个时代,正也是如“宝玉”一般的,

““忙又止住袭人道:"薛大哥哥从来不这样的,你们不可混猜度。"”,宝玉显然比袭人更懂得这些,所以才如此说,

““宝钗听说,便知道是怕他多心,用话相拦袭人,”,宝钗当然也听得懂,可见,情感也要两个人都能懂的,

““因心中暗暗想道:"打的这个形像,疼还顾不过来,还是这样细心,怕得罪了人,可见在我们身上也算是用心了。”,宝钗极其难得的对宝玉的如此“肯定”,

““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老爷也欢喜了,也不能吃这样亏。”,和袭人一样心思,但那些所谓外头大事,在某些女子看来是“了不得”的“大事”、“正事”,但在宝玉看来,不过是一些繁琐虚伪的浪费时间和精力甚至浪费生命的“俗事、破事”,

““但你固然怕我沉心,所以拦袭人的话,难道我就不知我的哥哥素日恣心纵欲,毫无防范的那种心性。”,宝钗对任何人都非常了解,包括她哥哥,也包括宝玉,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宝玉会这样,自然也不能理解宝玉,这一点,黛玉就能与宝玉做到真正心意相通,

““当日为一个秦钟,还闹的天翻地覆,自然如今比先又更利害了。"”,薛蟠的是一个另一种“坏”的典型,谁触犯到了他的利益,谁触犯到了他的“**”,他便肯定要予以犀利或说狠毒的回击,而且,这种回击往往不是直接,而是些“迂回”却似乎是更“坏”的回击,

““想毕,因笑道:"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宝钗拿捏人的心思和说出的话总是恰到好处,既让人察觉不到是有意“顺”着人的话说,也察觉不出是“逆”着人的话说,总让人感觉那么有“理”,但却又“虚”的成分居多,这句话不但“否定”了袭人之话而“顺”了宝玉之意,却又“否定”宝玉而“顺”了袭人之意,让两人都觉得有“理”之余而且心情都会舒畅,

““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没有说袭人是说谎,又让宝玉宽心自己不会“误会”,

““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嫌小事。”,这句话虽在为了宝玉和袭人在为薛蟠“开脱”,但薛蟠显然知道自己在外面散布这些风言风语会造成的“后果”是些什么,至少在此时,他的坏的智商显然比他的好的智商要细得多高得多,

““袭姑娘从小儿只见宝兄弟这么样细心的人,你何尝见过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这话多么在“理”,但在具体情况下,显然是个不正确的结论,但这里说出了宝玉是“这么样细心”的人,已是非常难得的当着宝玉和其他人的面如此夸赞和从心底夸赞宝玉,

““袭人因说出薛蟠来,见宝玉拦他的话,早已明白自己说造次了,”,袭人也不是傻子,因为宝玉的事有些昏了头,但宝玉一提醒自然马上明白,

““恐宝钗没意思,听宝钗如此说,更觉羞愧无言。”,这就是宝钗的厉害,也说明一个问题,在人情面前,事实总是被压在最低层的,

““宝玉又听宝钗这番话,一半是堂皇正大,一半是去己疑心,更觉比先畅快了。”,正是宝钗要达到的效果,“堂皇正大”,曹雪芹此处已是“贬语”或说“讽刺语”,

““方欲说话时,只见宝钗起身说道:"明儿再来看你,你好生养着罢。方才我拿了药来交给袭人,晚上敷上管就好了。"说着便走出门去。”,又恢复了那个“大方得体”的宝钗,

““袭人赶着送出院外,说:"姑娘倒费心了。改日宝二爷好了,亲自来谢。"”,感激之情自然会让袭人如此,

““宝钗回头笑道:"有什么谢处。你只劝他好生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说着,一面去了。”,这里的“胡思乱想”,不要“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自然是针对袭人前面所说的“贾环”和“薛蟠”之事,如果再这样说,再这样传出去,让贾政甚至薛姨妈王夫人贾母知道了,将来一定要对证,而扯出袭人来,袭人便是“吃不了兜着走”,

““袭人抽身回来,心内着实感激宝钗。”,所以袭人见宝钗不但不生气,而且为自己“圆话”,而且最后还告诉自己这些“厉害要害”之处,作为丫环的自己自然是感激不已。”

“宝玉的‘境界’果然高!”小戒道。

“但仍不能突破底限?”小猴笑道。

“这就是大白纸要表示的意思?”老沙笑道。

“平衡之至道,境界与底限不但能共存,”小唐道,“而且,境界可达任意高,底限可达任意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