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穿越1862> 第五百四十一章 日本‘地狱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四十一章 日本‘地狱冈’(2 / 2)

武藤东四郎已经恢复了镇定,他很为自己刚才的表现感到羞耻,虽然没人看到。也没人发现。但自己欺骗不了自己!

也因此,这个时候他的脾气特别暴!

年轻的伊东浩二立刻挺直了身子,“大队长阁下,我们中队长不需要支援。我们中队不需要支援。”

“调两挺重机枪转移阵地到一线,加强侧翼防务,不得命令不需擅自调动部队。”武藤东四郎手下有一个步兵中队,一个加强的火力分队,一个警卫分队和一个辎重分队,接近二百人的预备队。正面战场还不需要左右翼的担心。

“嗨!”伊东浩二一个敬礼。

战斗开始打响。对面的政府军出动兵力应该是一个大队。另一侧翼并没日军出现,而正面的日军数量只有六七百。

日军的大队编制一般在一千人左右,是两倍于秦军大队的兵力。但如今可是‘坑道防御战’的时代,如此模式下的战争,两倍于敌军的兵力是很难很难打下敌军阵地的。这只是一个试探进攻!

不远处的两门六十毫米迫击炮,迅速对准向着阵地发起冲锋的政府军,展开了猛烈的急速射,几乎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那段不过数十米的间距中就落下了将近三十发的六十毫米迫击炮炮弹,那段原野都要被迫击炮炮弹爆炸后的硝烟给遮蔽了。

两个迫击炮小组迅速转移。

这些年来,挺身队对于迫击炮战术的掌握几乎为零,因为迫击炮这东西在最初时候是秦军独有的独门武器。对比旧(www.hao8.net)式的臼炮,迫击炮的便宜和性能优势不要太大。

刘暹最初因为对挺身队的‘警戒’,根本没有让挺身队接触重机枪和迫击炮,大炮就更不可能了。只是拿挺身队做纯步兵使用。直到日本内战爆发的前夕,挺身队进行聚集,才开始接受迫击炮和重机枪的系统训练,以及一部分炮兵知识。

如今秦军对迫击炮的战术定位以及各口径的迫击炮重视程度已经在发生着变化。早期秦军信奉轻型的六零迫击炮,认为该炮可以有效的充当大队一级的支援火炮,补充火炮数量上的不足。当然,这也有技术限制的缘故。那80口径和120口径的迫击炮不是想做就能做出来的,那需要特种炮钢。刘暹要的是成熟、实用的迫击炮,可不是打个百十炮就自己完蛋的残废品。

而等到迫击炮已经被清军所熟悉,六零迫击炮的弊端就显映出来了威力太小。

即使是一些土木结构的堡垒,六零迫击炮打上几炮都没影响。于是秦军转而主攻生产更大口径的80迫击炮。作为一款中型迫击炮,八零炮打土木工事是足够的。可是对于学会了坑道作战的清军呢?要想杀伤坑道中的清军士兵,八零炮根本没大用。于是120大口径重型迫击炮的战术重要性就给大大提升了一步。

在坑道战壕战的情况下,一百二十毫米的重型迫击炮有着相当良好的效果。一方面是曲射弹道可以让这些重型迫击炮运动到距离目标较近的距离发射,同时还有效保全自身的安全,以及最重要的,这一百二十毫米迫击炮弹威力庞大,哪怕爆炸的破片没直接命中敌军,爆炸后产生的巨大冲击波也能给予敌人以极大的杀伤。

先前时候生产120大口径迫击炮,更多的是刘暹的一种主观,以及为战场上可能出现的水泥工事准备,它的最初定位绝不是应用在坑道战。

随着战场一步步的变化,轻中重,三种类型的迫击炮算是都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当然,这说到底还是秦军的实力达不到,并且中国的交通问题是个无解的存在。想想原时空中一战横向的那些重炮?不就是因为中小口径的火炮对于战壕里的敌人效果非常低下,而一百二十毫米以上,尤其是一百五十毫米的重炮炮弹,哪怕没有直接命中,冲击波也能够给予敌人足够的杀伤。一枚炮弹砸下去,甚至都能够直接让防炮洞坍塌。

秦军的实力还远不能跟那个时代的列强大军媲美。战壕防御也只是相对而言的。

发展数年后的今天,秦军的迫击炮部队已经初步完善,其战术定位明确,口径多层次构成了以六十毫米迫击炮充当中队级支援火力,打击敌人突击力量、前线重机枪火力点,简易的土木工事;八十毫米迫击炮充当大队营团一级部队的炮火支援火力,补充传统火炮的火力密度不足问题;一百二十毫米重型迫击炮充当秦军中缺乏的大口径火炮,以大威力的重型炮弹摧毁敌人的坚固防线。

而这个标准到了日本挺身队,那就一尺下降一个档次了。大队一级的部队只有六零迫击炮,而且拢共才是六门,火力分队两门,四个步兵中队各一门,配合着重机枪这就是每个步兵中队的火力组。对比正规的秦军是弱的太多了,可如此武备标准比起同期的西南藩军却是非常之高档的。

如今武藤东四郎指挥着这两门六零迫击炮,就是他所部大队所能够获得的直接炮火支援力量。两门六零迫击炮的覆盖性急速射,打出了该款迫击炮的最大战斗射速后,短时间就是让炮弹落点的那段原野变得茫茫白白。

刚冲上来的政府军部队虽然料到会遭到藩军的反扑,但是却没有想在短时间内遭到超过三十多枚炮弹的集中轰炸,随着爆炸声的响起,硝烟的弥漫,政府军高亢的喊杀声立刻为之一扼。(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