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大明百姓想法,对于何夕来说并不重要。甚至在分析具体情况的时候,引入大明百姓这个既没有实体,也没有强烈意见的概念,毫无意义。
但是卫所世袭军官就不一样了。
何夕不敢对他们下狠手。毕竟,如果他真这样做了。很有可能,某年某月,军队整体倒戈了。何夕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这不是杀人可以解决的问题。何夕杀了一个人,这个团体还在,就会有另外的人出现。
既然何夕做不到用决然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那么,只能妥协了。
毕竟何夕本身,也没有一定要将卫所军官团体全部干掉,德意志帝国有容克贵族们,何夕要的是现代化,是工业发展。有进步就够了。其他的不是不能容忍,不是不能妥协。
即便朱元璋这么强横,他对勋贵们毫不客气,但是对下面的老兄弟,特别是世袭指挥使,世袭指挥同知,这一级别的将领,其实很好的。
这也是为什么?
朱元璋杀勋贵的时候,逼得那么狠。下面人也只能乖乖从命。
朱元璋并没有动这些人的想法。
只是,有一点何夕不能容忍。他可以容忍某些人的特权。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却不能容忍现在军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一百七十二章胜利果实 (第3/3页)
体制,与世袭。且不说世袭必然带来的军队战斗力下降。
单单说一点,卫所制度本身就有太大的问题。
何夕自然要对卫所动刀子。
面对卫所世袭军官团体。
何夕自然投鼠忌器,要选一个最合适的机会动手。
而今就是最合适的机会。
首先,这一场大战,几乎所有的军队都调动了。大部分军队都离开了他们原本的驻地。这给何夕动手创造了条件。
其次,为了增兵,大规模扩军,大量非卫所的军官加入了军队,而这些人都是何夕的徒子徒孙。
最后,这是一场大胜仗。
虽然这一场大胜仗是叶沈打的。但是谁都看出来,真正决定这一场战事胜负的并不是叶沈,而是何夕。何夕除却没有亲自上阵打仗,其他能做的事情都已经做了。
这一场大胜仗,让何夕的威望大涨。
当然了,整个***人人都有好处。之前很多人都将***当成了草台班子,而今却没有人敢这样想了。
朱雄英也真有了几分帝王之气。
不过,威望涨得最厉害的还是何夕。
如果不是何夕拉着朱雄英亲征,单单这一战,朱雄英就要考虑功高震主了。
在这个时候,何夕有能力最很多事情,决计不会有其他人阻拦的。
朱雄英还是有些舍不得前线的风光,问道:「姑父,有什么事情非要回北京做不可?」
何夕说道:「自然是封赏了。」
「前线的战事,收尾大概还需要一个月,打是打完了。真正关系到朝廷的大战才刚刚开始。此战如果封赏好了。自然将来人人奋勇,如果处置不妥当,将来的事情就不好办了。」
朱雄英听了,心中一凛,暗道:「我怎么没有想起这一点。」
是的,有功者赏,有过者罚。几乎不管是兵法,还是管理学的书籍都提这一点。可谓老生常谈。但问题是,不管提多少次,在现实之中,一直有功未必赏,有过未必罚的情况。
倒不是大家都不知道这上面的重要。而是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不能不有所干预。
对朱雄英来说,这甚至比前线打的这一场大战还重要。
不过,朱雄英听何夕给他说这个。也就放心了一些。毕竟,如果何夕在这上面发力,趁着朱雄英不在意,就将封赏搞定了。将自己的人提拔起来。今后朱雄英损失就大了。
而何夕提这个,最少证明,何夕对他并没有别的心思。
尊重他这个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