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之前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还有一个人在朝廷上的影响力,能对抗朱元璋的。这个人就是太子。
前文说过,太子其实做到是司礼监太监,首辅的事情。天然的文官领袖。只是之前,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一件事情,毕竟在他们看来,皇帝与太子之间,亲密无间。
而今,却发现太子与皇帝之间,似乎有一点搞头。
就是太子不愿意,太子下面还有很多人会推着太子上去的。更不要说。太子的潜势力其实很强大的。朱元璋之前没有防范过太子,刚刚沉思了一下,不考虑父子之情,处置太子的话,将是一场远远超过胡惟庸案的大案子。
是朱元璋所不想做的。
可以说,太子不合时宜的几句话。几个求情,将朱元璋陷入两难处境,更直接将自己的储位推到了悬崖边上。
太子不是一个蠢货,之前是关心则乱。而今被朱元璋一提点,一瞬间明白过来。说道:“儿臣知错了。”
朱元璋冷笑一声,说道:“单单一句,知错了又有什么用?你说说吧,你到底想做什么?直说,说清楚。别藏着。朕给你一次机会。”
太子此刻浑身冒冷汗,他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到来了。朱元璋说给一次机会,似乎真的动了废立之心。
太子也不感欺瞒朱元璋,或者是觉得自己决计不可能瞒得过朱元璋的。说道:“父皇,儿臣没有别的意思。只是觉得,这变动的动作太大,人家百余年的过程,我们要几年甚至更快,事情又多又杂,而且我看,这社会越发展,皇室就越不稳定。儿臣一来想不通,父皇为什么要这么做。二来也担心自己根本做不好这一件事情。先要缓缓。慢慢来。之前做得不好吗?就好像辽东一样,悄悄地来。”
朱元璋淡然说道:“朕这几十年知道一件事情,任何事情,都要抢占先机,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有何夕,有何夕的学说,所谓的工业革命一定会来了的。这一件事情,主动抓住,与被动接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主动抓住机会,能将为大明,为朱家打造一个新天地,能让大明更上一个台阶。被动接受,清朝的下场,你不是没有看过,一步落后步步落后,从后面追一个机会,太难了。”
“这个浅显之极的道理,你不明白吗?”
太子沉默了一会儿,说道:“明白。”
有些事情,不是明白不明白的问题。
而是性格的问题。性格决定命运,一点也不错。
朱元璋是一个谨慎人,高筑城,广积粮,缓称王,这个战略就可以看出来,朱元璋性格之中谨慎的一面的。但是朱元璋也不是没有冒险之举,朱元璋好几次,自己在降兵营中过夜,让降兵为护卫,以示朱元璋对降兵的信任,才能拉拢人心。
至于鄱阳湖之战,几次被焚烧座船,朱元璋换船再战。可见朱元璋的勇气。
而朱标的性格之中,谨慎的一部分大大加强。特别是他知道靖难之事后,更是如此。
让他主动做冒险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
朱元璋说道:“明白就好。沐英还没有走,你收拾一下,去北平坐镇吧。与沐英一起。”
太子一愣,说道:“父皇想要废我吗?”
朱元璋说道:“我说了,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去北平住几年,等南京的事情什么时候尘埃落定。什么时候回来吧。”
朱元璋有没有想废太子的意思。但是对太子今日的举动,也太过失望了,因为太子在南京,已经成为阻碍了。朱元璋甚至可以想象,会有很多人以太子的名义来阻碍新法。
对于,这些人,朱元璋早就准备打开杀戒。
但是要将他们与太子分割开来,否则朱元璋想不废太子,都不行了。
毕竟,在自己的大业之中,与儿女情长之上,朱元璋永远想的是自己的大业,而不是儿子。即便太子承欢膝下这么多年,也是如此,朱元璋的心肠很软,对自己的子女很好。但心肠也很硬,在大事上,手段酷烈之极。
今日同样如此。
当两者不能兼得的时候,就显露出朱元璋的本色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