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都市言情>迷殇遗志> 第三章 血脉相连心相惜 久违重逢欢归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章 血脉相连心相惜 久违重逢欢归宿(1 / 2)

 又是一年一度的民间传统的元宵节,这里的村民并没有张灯结彩的习俗,而是聚集在一起沉浸在锣鼓喧天和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村民携同一家老少感受着盛大庙会热闹气氛,源生的祖母一大早就装备好些祭拜的贡品,带上他们姐弟三人前往村里的庙宇。

“…阿嬷…今天晚上我们几个谁会去帮忙抬那神轿...?”

“…要不源生你自己去吧…你大哥大姐恐怕没这个兴致…!”

“…我也不想…!到时候神轿出巡的时候…我们家三个孩子还是举好火把在后面跟着就好…!”

“那也不一定…!这出巡的队伍里有专门放大鞭炮的…小心被伤到…!”

“…这倒不怕…!阿嬷…我们可以穿上厚一点的长裤和衣服…!”

“还是不要去了…源生,这大鞭炮可是不长眼的…去年你酒鬼叔叔家的小侄女不小心就被鞭炮伤到了眼睛…还不是你阿爸帮她治好的…!”

“…那多没意思…!那源生他们可以再带好帽子不就得了…哈哈…!”

“唉…源生呐…小孩子别瞎扯…哪有出巡的时候戴帽子的…又不是村里的大庙会…再说只有大男孩或者成人可以在大庙会的时候穿戴大马褂和圆顶帽…你在元宵节的庙会上戴帽子,那是对神明对不敬…千万别干这样的傻事…知道吗?源生…!”

“…哦…阿嬷…那源生他们还是呆在家里吧…或者等到出巡回来后源生他们几个再偷偷地站在远处观望就是了…”

“嗯…要乖一点咯…晚上在家里也看到烟花的…!”

庙宇的广场上、大榕树底下人山人海,聚集了许多村民,庙会一切进展得如火如荼,男人们正在为神像装扮入轿,在村里桃花盛开的地方,采集了足够的桃花树枝,安插在神轿的后面,将尾端绑在一起系在神轿的前端,构成了拱形的顶棚。

然后在上面点缀几张色彩鲜艳的纸金银,原本单调的神轿就此增添了几分神采,平日里的神像只是毫无固定地供奉在庙里,人们将他们安放在神轿的同时也必须得用红绳系好,以便当天抬出来巡游的时候不会抖出神轿。

奏乐的队伍大都还是本村的那几个村民自发组成的,当务之急他们也在不停地耍弄着自己的家伙,只当是出巡前的排练,妇女们纷纷前来将自家的桌子安放好,摆上祭拜的贡品,仪式即将开始了。

“…源生你姐姐他们两个去哪了…?都刚才还在这里…一转眼就不见人影了…!阿嬷都忙不过来了…你看阿嬷都弯着腰…!”

“没关系…!我来帮你…他们两个应该还在这里的,啊…哈哈…我看到哥哥啦…就在神轿那边…还有姐姐呢?倒是没见到…!”

“…唉…你姐姐这孩子…说乖也不乖…成天在家里的药铺跟着你阿爸学人家看病抓药…其实是像想偷吃药柜里的大黑枣…如今庙会这么多人…吵得我都受不了…还到处乱跑…也不过来帮帮阿嬷…!”

“…阿嬷别担心…!回去我告诉阿母…!说哥哥姐姐不乖…!”

“…呃…呵呵…!还是我家源生比较听话…总爱跟着阿嬷我…来…帮忙将这些饭菜端上桌子…待会祭拜完了…咱就回家去大吃一顿…不管你姐姐他们了…!”

“…好的…阿嬷,我这就来帮你…!”

时过不久,祷告祈福的仪式也就临近尾声了,随后妇女们带上一家人的一点心意,纷纷来到了火炉塔前,接连不断的纸金银被点燃后塞进去,趁着火势越烧越旺,回头从香炉里取来仅剩不多的香火将小鞭炮点起,伴随着一阵阵刺耳的鞭炮声,孩子兴奋地叫喊起来,哄抢着落下的炮仔,为了收获更多的战果,甚至会冒着炮火连连的危险。

源生他们兄弟姐妹几个都没有参与这样的情节,情节中难免会有不愉快的纠纷,源生他们倒是把注意力转移到几尊面容慈祥的神像,看着她们被心灵手巧的大人们装扮得光彩鲜艳,那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

为了不让调皮的孩子们前来捣乱,看守的是一位和源生祖母差不多岁数的老人,他手握大号的竹烟筒,来回走动,打量着装扮好的神像,检查一下是否还有遗漏的地方。

这老人也就是看着源生他们家几个孩子长大的,源生很小的时候总是跑到庙宇旁的老榕树下玩耍,对着树上的鸟叫声吹着吱吱呀呀学语,发现树枝上挂满了金灿灿的东西,于是拉着祖母的手问个究竟,祖母总是唠叨着:“唉…大人的事呀,小孩就别问啦,等你长大以后便会知道的…!”,直到现在,还是无法领悟这些迷局,或许还要再等些年头,等到以后源生他们这群孩子成家立业的时候。

前几年,源生他们都还没有见过阿荣长什么样,只知道阿荣去了很远的地方,等上几年就会知道。

村里头都说源生的阿荣是被发配到看守所里给那里的人治病的。

那时候家里偶尔会来些村里所谓的政客,都说是他阿荣道上有来往的人士,每次过来总是委婉地向家里索要些人事,这些都是原生的阿兰和祖母在操办。

江湖中人来此叙旧,不是请喝茶就是请吃饭,资金周转困难的时候,不得不赠送了点滋补或相对名贵点药材作为抵押。

源生的阿兰一天到晚很忙,除了这些应酬,听祖母说阿荣还没去那边的时候,她早就学会了点简单的看病抓药,不懂的地方除了写信给阿荣咨询外,还会特意跑到隔壁村的一家药铺里求教,她管药店里的掌柜叫叔叔,还有年过七旬叔公,叔公是个盲人,前些年刚从县城里搬过来的,老人嫌县城里太复杂,整天喧闹声不断。于是就搬了过来。

就这样大病小病不断上门求医,加上农忙的时节还要到村里的田间去帮忙干活,日子相当艰难,不过源生的阿兰也总算熬过来了。他到现在还能联想起当时那些夜晚阿兰挑着马灯,认认真真地给远在那个地方的阿荣写信汇报着家里的情况,还要在田野里大汗淋漓地抢收粮食的场景。

打那以后,源生他们家几个孩子一天长大,那是阿兰含辛茹苦拉扯大的,还有祖母身体还算硬朗,总能分担一些吧,她就负责照看源生。

不久之后,家里陆陆续续收到阿荣从远方捎来了家信,告知家人过些时日就归来。那些天源生他们一家很早就用完晚餐,源生和哥哥姐姐都会守在将院子的大门口,一边玩耍一边盼望着阿荣的出现。

有一天,源生依偎在祖母的怀里,坐在庭院得的石案上,阿兰和往常一样挑着马打理着老爹的药铺,其实她的心情比源生他们还着急,有时候太累了,趴在药柜上打盹,若是有看病的客人来访,都被误以为是阿荣归来了。

夜色还在加深,今晚也该会回来了吧!祖母牵引着源生他们来到了大门外四处张望了一番,偶尔经过农忙过后回家团圆的乡民,祖母的心情那是一阵阵的激动与淡淡的失落,他们的欢声笑语很快消失在耳边,院子外面还是一样的寂静。

不过会儿祖母就带上源生他们一起走出了院门来到村口的那条小路,路过那间庙宇,她还是和往常一样挚诚地拜拜。

沉浸在那样的夜色,此时总算还可以见到弦月,月儿不是那么圆,借助皎洁的月光还是可以看得见那条幽幽的小路,那是通往外界的小路,也是去往祈福的路上。

此时此刻,夜色笼罩着远处的天幕,连绵起伏的山峦一片漆黑,只有小路的轮廓在祖母和源生他们的眼中确显得格外清晰。

小路的两旁是宽广的田野,茂密的草丛只会出现在盛夏的时节,秋风早已带走那些暗藏着令人恐惧的草丛。

祖母说不远处有个人影,应该就是阿荣。

源生他们瞪大眼睛向不远处望去,那身影越来越接近,只见他停下来不时地向着源生他们招手,应该错不了,的确是如源生他们所盼,原来阿荣的形象真的有如阿兰说的那样高大魁梧。

祖母禁不住内心积压已久的那份情感,她抖动着乌紫的双唇,泪光在眼眶中不停地颤动,她不停地嘀咕着:“…我儿阿荣终于回来了…源生儿阿荣终于回来了…!”。

届时源生的阿荣出现了,近在咫尺的他手里提携的两大袋行李,步伐有些沉重,看上去不是那样风尘仆仆,消瘦的脸颊似乎有几分的疲惫。

“…阿爸…阿爸…”,那时姐姐兴奋不已,她跳动着娇小的身躯,雀跃地叫喊着,哥哥显得有些不安,呆呆不做声地刨着后脑勺。

“…阿母,我回来了…孩子们都还好吧…还有阿兰呢…?”,这是阿荣的声音,那是源生第一次听到过的,既熟悉又陌生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