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刘安澜去世以后,春梅、安泩还小,刘安江自然成了刘家孩子中的老大,何况自已是为人之夫,为人之父,况且阿爹年岁已高,他深知自己对这个家庭责任重大。他经常督促安泩的学习,经常参与阿爹的经营。
那是1885年的秋天,一天,刘安江找父亲商量:阿爹,早期买下的地盘至今还闲置着,十分可惜,倒不如把它建成一个园林,待您和姆妈老了以后,在里面休闲养生,享受晚年。
刘镛笑道:你的想法很好。阿爹只是个生意人,哪里知道那些园林建筑。要就不搞,要搞就要搞成有特色。搞得不三不四,反遭人笑话。你是个读书人,知道什么叫‘诗情画意’,什么叫‘意境’,阿爹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你多动动脑子。
安江道:阿爹说得也是。我有一个苏州好友,专为他人营造园林,不妨请他来一看,先拿出一个整体规划,大方向确定以后,然后,分期实施。
刘镛道:那也使得。
刘镛又道:哎,这地方也有个问题,当时买下这地时,靠南面交界的地是庄家的,三块银元铺满整块地他家也不卖。故靠南面开正门是开不出的。不知风水上行不行?
安江笑道:那先请风水先生前来看看,再作道理。
刘镛道:那也使得。
......
风水先生拿了罗盘左看看右看看。笑着对刘镛、安江道:此地乃一块风水宝地。北临鹧鸪溪,此园建时,南面围墙、门向北,有风有水,所有财气全收其中。如果,北面是围墙,紧临鹧鸪溪,大门朝南,反而成了‘背水一战’。
刘镛、刘安江听后大喜。
刘安江又特地从苏州请来了营造师。
营造师在现场看了地形,丈量了实际尺寸,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园林以荷花池为中心,依地形设山理水,形成内外两园。
内园是一座园中园,处于外园的东南角,以山为主体。仿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之意,凿池栽芰,叠石成山。山道弯弯,半山苍松,半山红枫,枫林松径,山路回转,小巧而又曲折,宛然一座大盆景。此园与外园以粉墙相隔,又以漏窗相通,似隔非隔,内外园山色湖光,相映成趣。
外园以荷池为中心,池广约十亩,沿池点缀亭台楼阁,步移景异。每到五月清荷含苞待放,雨中观之,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荷池南岸主体建筑“退修小榭”,临池而建,主客面对荷池,赏花观鱼,品茶吟诗,岂不是一种享受?此榭的溪曲廊连“养新德斋”,是主人的书房,因院内多植芭蕉,故又名“芭蕉厅”。荷池北岸外侧为鹧鸪溪,沿溪叠有假山并植矮竹护堤,堤上建有六角亭。堤东端建有西式牌坊一座。荷池东岸,建‘七十二鸳鸯楼’,其南侧有百年紫藤,似卧龙参天盘卷,枝叶茂密,伸达五曲桥顶,每到花季,即如紫色的彩带悬绕于桥顶,美不胜收。尚有‘紫气东来’之意。
荷池西岸建较高的建筑,每日晨起,可见东方渐渐升起的太阳,曰‘东升阁’,中西合璧。室内用雕花圆柱装饰,壁炉取暖,窗的外层用百叶窗遮光,为法式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西岸另建有“净香诗窟”,是主人与文人墨客吟诗酬唱之处。
听后,刘安江拍手叫绝。道:设想意境深渊,仿佛我已漫步其中。正中我意。
营造师又道:建造过程中,可以再作调正。
安江又道: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在湖州府建有莲花庄,颇有创意境。吾园,乃有荷池十亩,故园名曰‘小莲庄’不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