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2章 年味(2 / 2)

“抓紧时间,快点缝起来,用缝纫机走两遍,臭小子要求还挺多。我喝口水喘口气。”

十几分钟后,裤子已经在缝纫机上缝好,去到锁边机上锁边、牵裤脚、钉扣子、然后熨烫。这个叫英子的姐妹应该是熟练工,毕竟已经学了半年多了。

上衣百卉动手在缝纫机上缝线,锁边、钉扣子,熨烫安排其他姐妹帮忙。在多人合作的情况下,一身衣服也是用了一个多小时才做完。

熨烫好的衣服,让百卉姐妹几个看来看去:“也不知行不行,得赶紧去找小鱼儿试试。”

“我又不高,我先试试不就行了。”

一个才一米五出头叫小琴的小个子姑娘说道。

“你试试就试试。”

一通手忙脚乱,毕竟还要脱掉棉衣棉裤。

“就是裤腿有点短,你别说,还显得人变高了一样,人也更精神了哎。”

一旁一个叫做保弟的姑娘喊道。

“特别是腿,看起来直溜溜的,好像比以前长了。”

就连干了好几年的师傅甜杏都频频点头。

“我给小鱼儿去试试。”

说完就要走,“别啊,你回去把小鱼儿叫过来,让我们也看看怎样。”

无奈,百卉只好回家叫百羽。一听说百羽的衣服已经做好了,打牌的几人也不玩了,要跟着去看看。

脱掉棉衣棉裤的百羽只穿着秋衣秋裤,换上了新衣服。效果还不错,就是裤腿有点长。一群人围着百羽评头论足,但基本上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毕竟改的也不是很多,人们的审美观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要是配上一双皮鞋就更好了。”

甜杏嫂子发出了一声感叹。

“是啊,是啊。”姑娘们也是纷纷附和。

这个看看那个看看,几次阻止了百羽换回棉衣棉裤的行动,直到百羽不停地作揖求饶,一群姑娘们才作罢。

一群小伙伴都要求按百羽的样式来做。一群姑娘们也在心里想,以后自己做衣服也可以这样做了。

等衣服全部做好后,一样的布料,一样的款式,又有点特别的新衣服穿着六个少年的身上后,不知会形成怎样一道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风景。

刚刚过去的1978年12月中旬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实让中国有了些许变化,就像春天的小草刚刚萌芽,但还没有人注意。

村里除了有了专门做豆腐的人家,也有了专门炸油条的人家,打烧饼的人家早就有,现在又有了卖豆芽的人家。还有了卤鸡杂的人家,有了做焖子来卖的人家。更有甜杏这样给人做衣服的人家,有了给人剃头的人家。有了给人做木工活打家具的人家,水库那边也经常有来卖鱼虾的……

人们压抑的太久了,虽然春节还没过,但改革的春风已经扑面而来。

接下来的几天,母亲冯梅也把家里的猪请人给杀了,这时候给杀猪的人给钱或给点肉或内脏比如一挂肠子都行,百羽家给的是钱。

果真往外卖的还不到一半,总算留下了大半的猪肉,母亲冯梅留了些鲜肉放在筐子里冻上,准备过年包饺子、炒菜用。把其余的肉切成十公分见方的肉块,和猪蹄、猪头、一块卤了一锅,忙的不亦乐乎。

百羽家还做了十斤黄豆的豆腐,那是做的最少的了,再少就没法做了,不能连半模子都不够吧?好多人家并没有做豆腐,按照一斤干黄豆换三斤豆腐的比例换点就过年了。

冯梅手里有钱了,买的大白菜有好几百斤,比往年多两倍,其实也就几块钱的事。

一伙少年天天去收鸡蛋,走的更远,去的村子更多,相对来说更好收些,毕竟好多人家卖掉鸡蛋还要买别的年货,比上个月起码多挣了两成的钱。

一帮少年的工作服都做好了,有毛衣的王海涛还不时穿出来显摆显摆。

腊月二十五早上八点,年味十足,村里大街上不时传出锣鼓声,更不时小孩子零星的放炮声,还有背着筐子不时叫卖冰棍声,这时候农村只有冬天才能吃到冰棍,还是糖精加凉水,没有其他品种。这就是年味,比正月里更有意思。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