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搜卷”被录取的举人虽然不多,但也证明了朝廷对科举的重视。毕竟,一旦中举便可以为官,统治者绝对不会希望一些庸俗之人混进官员队伍。
而同考官只能评阅分给自己的试卷,不得干预其他人阅卷,不许议论考卷内容的优劣,阅卷时间是在白天,到结束当天的阅卷工作时,正副主考官和监试官要负责清点朱卷,清点无误后,由三人共同锁好阅卷场所。第二天开始阅卷时,他们三人共同到场开锁。
至于试卷的录取与否最终的决定权在主副考官。他们从“理、法、辞、气”四个方面来批阅八股文。“理”是考查考生对儒家经典的掌握和理解;“法”是考查考生对八股文行文方法的运用;“辞”是考查考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气”是考查考生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才情。评阅试卷的标准是“清真雅正”,意思是指八股文要用简洁、典雅、畅达的语言来阐述士子所领悟到的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
根据这一标准,同考官会将自己认为上等的试卷用蓝笔加标记,推荐给主考官,称之为“荐卷”,俗称“出房”。在向主考官推荐时,同考官需要写出推荐的理由。第一场推荐以后,二、三场试卷可以继续推荐,如果某考生的二、三场试卷特别出色,而第一场未被推荐的,还可以补荐,特别出色的试卷被推荐称为“高荐”。
正副主考官在审阅各同考官所推荐的试卷时,先看第一场的试卷,再看二、三场的,然后根据三场的综合成绩来决定取舍。尽管朝廷一再要求阅卷须三场兼顾,但通常情况下,主考官只看重第一场八股文的等级,如果头场被选中,二、三场的考试只要文理通达就可以通过。
如果副主考官认可同考官的推荐,会在试卷上面写“取”字,正主考官则写“中”字。取中之后,这份考卷和同考官陈述推荐理由的纸条一起需要一起保留,以备礼部组织官员磨勘。如果同考官举荐的试卷被主考官刷下来,同考官可以再次推荐,称为“抬”,若这份试卷多次被同考官推荐,而又多次被主考官刷下来,就称之为“抬轿子”。
同考官没有推荐的试卷,或者同考官举荐而正考官没有认可的试卷统称为“落卷”,分别由同考官、正副主考官加上简单的批语,说明没有录取的理由。
为了保证正副主考官的阅卷质量和公正性,试卷解送到礼部后,由礼部官员进行磨勘,并由礼部奏请钦派九卿、翰詹科道等官担任。磨勘时,先检查考官的工作,主要包括所命考题是否有错别字,前后颠倒,一旦发现,即给主考官及同考官罚俸、降级、革职等处分。
然后,检查考生试卷,主要包括是否违反了相关规定,一旦发现,重者斥革,轻者罚停三科至一科不等。由于礼部磨勘的标准十分苛刻,所以一些严厉的磨勘官被冠以“魔王”的称号。不过,不管是主考官的评阅,还是磨勘制度,都有利于保证阅卷得到公正性,能够把最优秀的试卷挑选出来。
此为乡试阅卷全流程,事实上在首场过后便会有一部分考生被刷落,譬如犯忌、涂改、错字以及文理不通、牵强附会的。同考官既是翰林或京官出任,虽有个人喜好,但审读文章的功力是毋庸置疑的,被他们淘汰的卷子鲜有被主考官搜卷取中。
但考生们并不知晓自己首场成绩,自是不敢有丝毫松懈。况且,即便首场考砸了,二场、三场有超水平发挥,未尝没有被破格录取的机会。
于冯过而言,首场定是不会考差的。呵呵,个中原由你们懂的。
事实也确是如此。
昨日,五房同考官们开始阅卷。过不多久,便有同考官叱道“狗屁不通”“岂有此理”,将卷子嫌弃地丢至一旁。又有同考官捋须不已如饮甘醴,口中称赞不止,“妙哉此言”,“好文字”。
某房,一同考官眼绽精光,整个人似被抽干了力气般瘫靠在椅子上,又蓦地坐直身子,小心翼翼地拿起适才读的卷子,逐字逐句地默读着。这回足足用了两刻钟方读罢,他脸上的表情那叫一个精彩,有赞叹,有羡慕,有推崇,甚至还有自叹弗如的羞愧。忽然,他似想起了什么,悄悄看了看几位同仁,见无人注意自己,便将那张卷子卷好放入袖管里,悄没声的向主考官的房间走去。
“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而欲要名结好,修业而欲惊世骇俗,植节而欲标异见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
李格非正一边慢慢的啜着茶一边看书,书的封面上写着“菜根谭”三字。
见那同考官进屋,他放下书:“泰和兄,有何事?”
同考官道:“某要高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