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祭祖、守岁、团圆饭、贴年红、挂灯笼……过了除夕夜便是岁旦。
“正月一日”,称为元朔、元日、新元、元旦、正日、元辰、新正等,诸节日当中,岁首节日尤为重要。
孩童们头日吃罢年夜饭,拿了长辈的压岁钱,接着燃放烟花炮仗,然后围着火炉吃糕点零食守岁,却罕有能熬到子时正放鞭炮迎新岁的。待得大人们唤他们起床洗漱罢,香喷喷的饺子已煮熟在锅里,洒上葱姜辣椒末,再放上两小勺熬制的猪油,那味道不要太赞啊。
曰:“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曰:“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
是日,一般包三种饺子,一是荤的,晚上吃;二是素的,祭神用;三是验岁的,包上银钱(寻常人家包铜钱,富贵人家包金银锞)铜钱金、红枣等,初一早晨吃。
嗯,迅哥儿是那幸运儿,这足以让她兴奋、吹嘘一天的了。童年的幸福总那么简单。
辰时正,冯氏宗祠大门敞开,鞭炮噼里啪啦燃放了足足两刻钟。
吉阳镇方圆三十里,小骆村冯氏最为显贵,村东的冯氏祠堂便是佐证。
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到本朝方许民间皆联宗立庙。根据等级的不同,设置宗庙的规模也不一样,据西周祭祀制度的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帝王之祖庙称“太庙”,凡有官爵者其祭祖处称“家庙”,也称“宗祠”。
民间祠堂有总祠、宗祠、家祠、支祠之分,“宗祠”意指从支宗或若干家庙(家堂)聚合升格而成,小骆村冯氏祠堂便在此列。
这是一座三进祠堂,即由祠门、享堂、寝堂、享堂构成的祠堂,侧翼有祠丁居住的别院附房。
祠堂名“崇文”,座东朝西,俯瞰呈“丁”字形,与对面呈“人”字形的照壁相对应,暗寓冯姓人丁兴旺。门楼风格特异,底层为门廊,俗称拴马廊。整座门楼,全靠两根立柱支撑,顶层为喜鹊聚巢阁。祠堂的整个布局,犹如一座城堡,除大门外,另有四道小侧门,纵身分为五个层次:门廊、前厅、天井、正厅和后厅。而且,祠堂的平面设计成纵阶梯形,寓含了步步高升的意思;后厅的门,是一个完整的圆形,且圆形的下方刚好与中厅墙壁的缺口底端相切,就像是太阳从地平线升起一般,寓意“日”,这恰好与祠堂后面的月光台,交相辉映。整座祠堂,共有五口天,后厅有两口,中间的院子是一个大的天井,两边的耳房也各有一口。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形成一个品字,这也是祖先希望子孙后代做人有品行,读书有品味,做官有品阶。
梁柱皆木料衔接,都用木榫。全栋祠堂的木料构件,数以千计,但所有木料衔接部位,都用木榫,没用一颗铁钉,特别是正厅的穹顶和门楼的鹊阁,不用一颗铁钉,足见木工匠力之深。
话说宗氏祠堂乃是本族地位的象征,自是怎么豪华怎么来,但也有诸多讲究,譬如说女人不能进,亡于外之年轻族人不能进,赘婿不能进(除非是这个男人改姓,才可以进女方的祠堂)……无例外者。
这其实是冯过进祠堂,先前院试告捷时是首次,仔细打量这处建筑,心下叹息不已,再过数百年,这是妥妥的文物啊,价值无法估量。
再入祠堂,归属感更深了几分,着实不易。
魂穿之初时,确是难以适应这个身份。毕竟,他有着中年人的灵魂,要接受冯居庸和冯沈氏这对父母的既定事实,的确不易,心里不得劲,别扭啊。但这数月时日以来,冯居庸的严厉与冯沈氏的啰嗦,像极了他那个时空的父母,那份舐犊之情可非凭空臆想,真真切切地感受,随着时日的推移而愈发浓烈。这人哪,总难免会被感情支配,情感也总是相互的。于冯过,这感觉挺好的,冯居庸冯沈氏冯辸冯迅,和美融洽的一家子,却是再无法置身事外了的。
至于叔伯族人,感触虽没那么深,但既已安心在此“落地生根”,终归要顺应大流,特立独行的不要。
呵呵,他可不想另类到为家族所不容。须知,被宗族除名的后果要重于被官府刑罚。虽说不见得要为家族蜡炬成灰泪始干,但也绝不可与族人为敌。况且,冯氏一族待冯居庸这一房真心不错,尤其是在冯过这数月所展露出来的上升势头。
也算是互惠互利吧,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