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鼎定河山> 第三十章 学行江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章 学行江西(2 / 2)

………………

说的好,说的妙,说的呱呱叫。

所谓“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与其夸夸其谈,莫如实事功利。

在冯过看来,在这个庞然而坚固的儒家思想(道学、理学)原则指导下,寡妇被迫活活饿死也不许改嫁。音乐、戏剧、绘画,一律称为坏人心术的毒品,逐渐被轻视。作诗也属于堕落行为,因为不专心便作不好,专心则没时间思考道德和忠君的大事了。其他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之类,看一眼都是罪过。只有低贱的人才去从事体力劳动。圣人和准圣人系统的道学家,则必须全神贯注道德和道德基础上的“治国”“平天下”。人们连走路都要有一定姿态,奔跑和急促的步子,都是轻浮下贱。服从传统权威,崇拜古人古事,崇拜祖先,都是最高贵的善。任何改变和抗拒的念头,都是邪恶,必须在念头一起时就予以克制。这就是当时大多数士大夫的意识形态。其本质是“无为之学”,害国、害社会,害人不浅。

陈亮反对这种意识形态,提倡“事功”之学。他感情激昂,风格豪放。他不管儒家那一套拘束,琴、棋、书、画样样都爱。题诗、填词、作对、舞剑、著文件件皆能。

他认为应该“广通博洽”,无论儒家经典,还是各种史书,抑或诸类兵家、山川形势,官民商农等知识,以至农圃园圃,凡符合经世致用的,皆应成为教育内容。陈亮也重视讲习儒经,但他不热衷于文字考据,而是在深刻领会“五经之大旨”的基础上,面向现实,切于实事,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建功立业。

冯过非常认可陈亮提出的“学以致用”、“勇于创新”、“因人施教”、“师生讲论”等方式,以及他抛弃理学的那种静坐读书、涵养心性、“存天理灭人欲”的内求方法。

事实上,便连费宏也叹道:“才太高、论太锐、迹太露,陈同甫学已行到江西,可畏!可畏!”

但这事功学说恰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尚未“早有蜻蜓立上头”,只在浙东颇具影响,无法与理学、心学抗衡。即便有人认同支持,却不敢摆在明面,毕竟在理学当道的大定,你想特立独行,就得作好“一事无成”的心理准备,这不恰恰有悖于“事功”吗?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要想有所作为,还得积蓄一定的实力才切实可行。

冯过便作此想。

他打心底为陈亮点赞,却不会公然支持,何以?一是年龄太小,理应多听多看少说,沉默是金啊,可不能胡言乱语;更何况他本身就刻上了心学的烙印,若是转投其它学派,正是犯了士林大忌,自掘坟墓罢了。

但不管怎样,事功,方是救国之道。

至于本次鹅湖文会,在他看来,陈龙川方是最大的亮点,既有慷慨激昂的事功学说的阐述及对理学的铁血抨击,又与辛弃疾再三唱和,可封文会风云榜第一人。

是的,辛陈唱和并非只有文会那两阙《贺新郎》。

文会结束后,直觉告诉冯过,此事仍有后续。为此,他假借辛弃疾之名告诉负责刊印此次鹅湖文会相关事宜的三伯冯见贤,要么等上数日再刊印,要么就将辛陈唱酬二词摘出。在他信誓旦旦的劝说之下,冯见贤虽然将信将疑,仍是硬着头皮采纳了后者。毕竟,小七这段日子表现的太过惊艳,在族里算是有了一定的发言权。

待“吉阳书局”将《鹅湖文汇》刊印出来后,读者便惊愕地发现其中少了辛弃疾的“把酒长亭说”和陈亮的“老去凭谁说”二词,以为这是冯氏书局犯下的低级失误,不由一片哗然。

冯见贤唯有百般解释,只道实非失误乃是有意为之还请静候佳音云云,但也难息众怒。

好在旬日后,一本题为“辛陈唱和”的册子上市,这才圆满了结此事,“高瞻远瞩”的操作也为“吉阳书局”赢得一片赞声。

是的,“鹅湖文汇”的增刊----“辛陈唱和”刊印了六阙词,除了世人知晓的那二词,另有“老大那堪说”、“离乱从头说”、“话杀浑闲说”三阙。

二人的词中,无不显示着两人的气势宏伟、慷慨激昂,同时却也透露出悲壮无奈、苍茫凄凉之感。

五首往来应答之词写得十分精彩,情真意切,荡气回肠,只是用典略多,稍显古涩难懂。“辛陈唱和集”却是十分贴心的附上翔实的注释,让读者能读通。

好一句“据地一呼吾往矣”。

好一句“男儿到死心如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