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母亲的故事> 第十八章(1)古老的西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八章(1)古老的西安(2 / 2)

孔庙最早始于唐朝,遵照儒家礼教,孔庙只有东门和西门。朝南的是一个照壁,上书巨大的“孔庙”二字。我们从东门走进碑林博物馆院内,第一眼先看见汉白玉雕栏的泮水桥,它连着两侧半圆形的泮水池,据说因春秋时孔子在鲁国讲学于泮水之滨,泮池便成为孔庙的标志,现存的泮池是元代的建筑,“泮宫”就是最早的学府,它是后世学校名称的鼻祖。

在院内东侧一座亭子下,矗立着一口大钟,叫“景云钟”,重约六吨的青铜大钟是唐睿宗景云二年所铸,据说这才是钟楼上最早悬挂的那口钟。

向里面走书着碑林字样的一座古韵十足的亭子,赫然眼前,里面有一个巨大的石碑,是李隆基亲手书写的孝经碑,有可能是碑林的镇馆之宝,三进院儿的展馆里面石碑林立,走进去犹如置身于碑的森林,各式各样或高大或残缺古老沧桑的石碑不仅多的目不暇接,而且每一个都独一无二极其珍贵,它收藏了我们国家秦皇汉武最古老、最全面、最珍贵的历代碑石,有汉代的《曹全碑》、颜真卿《多宝塔碑》、还有汉代甚至周以前的墓志铭碑。碑文有楷书、魏书、隶书、篆书、行书,还有康熙皇帝“宁静致远”的高大榜书。历代名家高手的书法,在这些碑文上才得以保存至今。这里被称作中国最大的石质书库。

可惜我对此毫无一点认知。

比较直观的还是那些石刻造像,它们不仅刻画生动造型精美,而且透着一股陕西黄土高原厚重的地域特色。来自于唐太宗李渊‘献陵’前的那个大犀牛,竞重达十吨,它憨厚的体态和眼神都刻画的十分逼真。

在我贫瘠的知识中,唯一有印象的就是唐太宗昭陵六骏石刻。李世民把他深爱的,曾经跟他生死征战的六匹战马,命人雕刻在一整块石头上,立于陵前永久纪念。现在藏于碑林的四匹真迹,虽已残破,但仍气势如宏,形象传神,让人震撼。令人扼腕的是另两匹战马的浮雕在1914年就被人窃走盗运海外。实实让人痛惜。

下午父亲带我们在东大街的白云章饺子馆儿吃了饭。走过五一饭店,父亲指给我们说“这就是1960年排长队买点心的地方”。

回来时等了好长时间没有32路公交车。我们等啊等身心疲惫。那个时候大街上除了公交车,很少有别的汽车。突然看见了院里进城办事的大卡车往回走,我们立刻都兴奋地招手,司机看见了,滑出去没多远,把车停下来等我们,父亲坐进了驾驶楼。我们就拽着车帮子踩着大轮胎,再一步步蹬着车帮儿上的空档,极为迅速的爬进了敞篷车厢。一路上吹着自豪的风回到了院里,从那以后我们进城回来,经常会搭乘院里的大卡车,司机只要看见了一定会停下,那时候几乎院里所有的孩子,都练就了爬卡车的身手。在外边人生地不熟的城里,见到白底黑字车牌子的解放牌大卡车,就像迷途的孩子看见来救援的家人,别提有多亲切了,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了八十年代。

回到家里我们都议论起此行的感受,我对母亲说“西安市很大,我们只逛了钟楼和南大街书院门,都快累死了,还不知道有多少好地方没去过呢”,三姐说“咱们不是北京故宫都去过了吗”,我说那可不一样,这里是咱们的第二故乡,我为它的前世今生而骄傲,一定要把它搞清楚。七哥说“想要搞清楚13朝古都的陕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临潼的骊山华清池,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都够拉一卡车的了”。大姐说“听同学讲,你敢在陕西地图上,滴下一滴墨那么大点地方,放大了,再放大了走进去,没准儿皇帝就曾经在那儿路过,也许能听见孟郊吟诵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和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句。陕西的每一寸土地都有历史故事”。我没话说了,古都长安的历史深度和广度超乎了我无知的想象。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