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母亲的故事> 第十七章(3)大院里的新生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七章(3)大院里的新生活(1 / 2)

 七哥和大姐去了从西安来的路上,经过的纺织城上中学。学院里还有其他人家的孩子也在那里上学。陌生环境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服务社的后门马路对面有一块空地上堆着无烟煤,一个大磅秤镶嵌在地面上,我们从这里买到煤背回家,还不能直接烧火,邻居梁阿姨特别好,是个山东人,她家也有三四个孩子,大男孩叫兵兵,二女孩叫秀秀,跟着她们家的孩子,我们到围墙外边的野地里挖来黄土,参在煤面子里,加上水和成煤泥,摊在地上再切割成巴掌大的方块,等到晾干,就成了一个个的煤饼。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每次做饭,我们姊妹都轮流拿芭蕉叶的扇子,给炉膛扇风,呼啦、呼嗒啦、什么时候火起来了才停止,不知道扇坏了多少芭蕉扇。因为每天生火很麻烦,厨房里的炉子是不息火的,做完饭就把炉子的通风口堵上,上边再用面煤把火压住,这样下顿做饭只要把炉子捅开一通风,再扇呼扇呼,火就着上来了。

我们楼上住的叔叔阿姨,有医生、教员、干事、参谋、还有幼儿园的老师,我们这栋楼是91号,后边那栋是92号,前边那栋90号楼的东头一层是临时幼儿园。它的前边是一大片平整好的土地,周末露天电影在这里放映,我们拿上小板凳早早的去占地方,部队的军人手里拎着小板凳,排着整齐的队伍,坐在家属小孩的后边,我们已经在这里看过两场电影了。这片空地的前边有一排平房,那是学院的汽车连,车库里停着好多辆解放牌儿大卡车,再往前就是学院大门口的马路。

大筒子楼,一层就住五六家,哪家都有三四个孩子,只要有人招呼,我们前后楼的孩子们就都呼啦啦的出来了,藏猫猫、踢沙包、滚铁环、跳皮筋,那时候作业不多,玩到吃饭才回家。

我家买了一个缝纫机,谁家孩子的衣服破了,母亲就主动帮他们缝一下,有的家长晚上开会,母亲就帮他们看一会儿孩子,有时候不会做针线的阿姨,还会找母亲给孩子做棉衣。母亲的热情和勤劳,让楼上楼下的邻居们很快都跟她亲密起来。谁家有多余的粮食都给我们送来,服务社买菜的朱阿姨住在我们三楼,她经常把菜店最后的菜,一角钱买给我们一大堆。有时候她站在沟上的马路上,朝我们家喊,我们就拿个脸盆上去,她把最后的西红柿给我们装一脸盆,只收三分钱。肉店的钱阿姨每次我们拿半斤的肉票,她都给称一斤。服务社有时候会处理一些不要布票的布头,卖布的阿姨就提前通知母亲去买。

学院的建设依然在进行,沟下90号楼前边又加盖了两栋家属楼,学院东边的教学区推土机、挖掘机不停地突突响着,据说还要建一个50米长25米宽标准的游泳池。

父亲每天都很忙,下班回来一身的疲惫。每个月两三斤的肉票,母亲说父亲工作太辛苦,做好了红烧肉都留给父亲吃,我们每个孩子从来不争嘴。父亲一个月80块钱的工资养活我们一大家子,实在是捉襟见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