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母亲的故事> 第十七章(1)我们的新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七章(1)我们的新家(1 / 2)

 1963年国家的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不仅能吃饱饭了,各行各业都在稳步向前发展。在父亲他们一大批建设者夜以继日的努力下,距西安50里的东郊灞河南岸,白鹿原脚下的空军地勤学院终于建成了,树木葱郁的山坡下,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在一片农田乡野村庄中,醒目地伫立着一所现代化的大学。学院的工作已经全面展开,由空军副司令常乾坤任校长,从各部队抽调来的,有老红军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师团级干部,还有从大连整建制调来的一个师的干部战士。教员都是从哈军工和全国各知名大学来的,优中选优的第一届空军学子走进了校园。学院一派生龙活虎的气势。

父亲一直在食堂吃饭,住在集体宿舍,经常是衣服弄的脏兮兮的也没人洗。领导看在眼里觉得不是长久之计,就多次催促父亲赶快把家属接来。就这样,我们一家人从东北老家,千里迢迢来到了陌生的大西北。

途径北京时我们全家第一次在大城市住了几天,灯红酒绿的街道商店,让我眼花缭乱倍感新鲜,父亲带我们参观了故宫,和北京动物园,让我第一次眼界大开,一切都感到新奇和出乎意料,到了一眼望不到头的东西长安街,天安门广场,心里想怎么会有这么宽阔的地方,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和雄伟的天安门,一种崇敬的自豪悠然而生。这一次经历,开启了我小小少年,对大千世界的无限好奇之心。

到了西安火车站我们提着旅行兜背着包袱,坐公交车到了搪瓷厂站下来,等了将近一个小时,终于等到了32路远郊公共汽车,出了西安城向东走越来越荒凉,石渣子路咯噔噔、咯噔噔颠簸着,我睡着了,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母亲把我叫醒,下车一看眼前两排整齐的梧桐树,沿着一条柏油马路向前延伸着,路的那头隐现着一片楼宇建筑,父亲说这就是咱们的学院,我放眼望去学院原来背靠着一片连绵的山丘,父亲说这个不太高的山叫白鹿原,当地人把这叫坡,然后他又转身指着北边说,那边不远处就是灞河。

我们沿着两排梧桐树的柏油路,走了大概有三百米左右,军营大门出现在眼前,一个士兵在门口荷枪站岗,显得威武庄严。走进去看见正对着大门向南,大概有二百米长的马路两侧是小广场,广场的南边有一幢横宽高大的气派楼房,父亲介绍说“这叫10号楼,是办公大楼,学院的领导们都在这儿上班”。我们向右拐沿着一条水泥马路向西走,左手边矗立着几栋三层楼房,右手边是一个斜坡,坡上栽种着茂密的刺玫,走不远出现了一个下坡的水泥楼梯,这时候看见原来坡下也有几栋三层的楼房。我们下了高高的坡梯,来到一栋楼房前,它有两个大门洞,父亲把我们领进一楼,打开一个房门,出现在眼前的房子大概有十六七平方大,在它的隔壁有一间,比这个稍小一点的房子,它的对面还有一间10平米左右的房子。父亲说领导考虑咱们家,男孩女孩都大了,就给分了三间住房。我们立刻就分别把它们叫大屋、中屋和小屋,原来屋里边有现成的床铺和三斗桌,椅子板凳都有,我们都累的立刻滚到木板床上,大喊累死了,床头和桌椅板凳上都喷着有三个字(空工院)。房子和家具都是公家的,每个月要交一点租金。

歇了一会我们便耐不住跑出来看个究竟,一个大通走廊,分列在门洞两边,我们这边走廊除了我们家的三间房子,还有两间住着另一户人家,一个公共厨房和公共厕所,两户人家共同使用。门洞另一边走廊和这边的布局一样。外边的院子很宽敞,前后楼中间修着一条红砖路,通到上坡的大楼梯跟前。

既陌生又新鲜的感觉,让我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安顿下来我跟着父亲和哥哥姐姐们去买粮食,从三十几级台阶的大楼梯上来,过了刚才走过的这条东西向的水泥马路,路南侧有三栋楼房,楼房的西边有一片空地,空地的西侧出现一片尖顶的平房,这里叫军人服务社,这片房子东西南三面门脸儿朝外,围成一个圈,北面一个敞开的大门通向服务社的后院。父亲他们到粮店买粮,我绕着服务社跑了一圈,有卖糖果点心烟酒的,有卖布匹服装和日用百货的,在粮店的旁边还有一个缝纫组、修鞋组和理发组,部队的单身汉比较多,这些服务的地方虽然小了点,但也算全面了。在靠近我们住的这边,有一个比较大的房子,是服务社买菜和卖肉的的地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