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三国骁将> 诸葛亮拿什么恒久地感动着历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诸葛亮拿什么恒久地感动着历史?(2 / 2)

是像世俗盛传小说家言,诸葛亮能掐会算,战无不胜,创建了赫赫战功吗?

乍听似乎很是。但细检史实,结论却是相反。不可否认,诸葛亮的确是个军事天才。他长于治军,军之出也,“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止如山,进退如风”。他巧于发明,创八阵图,制木牛、流马、连弩,有效地增强了蜀军战斗力。陈寿称他治军是“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他死后,对手司马懿“按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但在军事上,他也仅有此两长,其“应变将略”确如陈寿所评:“非其所长”。正是由于这一重大缺憾,他一生,除南中之役因形势占了绝对优势而取胜,军事上实无值得炫耀的战绩。他从建安十二年初从刘备,到建兴十二年病死五丈原,二十八年间,刘氏势力经历了赤壁之战和争夺荆州、攻取益州、强占汉中、夷陵之战、南中之役、北伐之役七次重大的军事斗争,刘备在时的五次,他并无直接战功;他独掌军政的两次,北伐实以惨败告终。

或者,是他那卓越的政治才干和出色的治蜀政绩?

的确,诸葛亮的政治才干,在中国几千年众多的政治家中位于出类拔萃之列,他执政时期的蜀汉政治,是三国时最杰出的政治。陈寿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负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说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诫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笔者遍检史籍,在一部二十五史人物传的赞语中,还没有读到比这评价更高的。然而,诸葛亮既属“管萧之亚匹”,为什么管仲和萧何得不到这样的赞美?迹近管萧,善安邦而治国,并取得辉煌治绩的贤相多矣,为什么即便是名声特大的古贤伊尹、周公,唐贤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和魏征,也得不到这样的赞美?是别的史家吝于用词,还是陈寿过于溢美?显然都不是。

忠、正、平、仁、公

细读诸葛亮事迹,就不难发现:一个崇高的人品,完美的人格,粲然巍然,耸立面前,让你不由得不肃然而生敬意。诸葛亮远胜其他历史名人征服人心的强大魅力,正在这里。

诸葛亮的人格魅力首先表现为一个“忠”字,忠于国家的统一事业,忠于高尚纯净的友谊,忠得一心不贰,不掺半点杂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和刘备,既是君臣,更是在“汉”字大旗下实现国家统一这个崇高目标结成的挚友。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诸葛亮和刘备为封建时代的君臣知遇,写下了“稀世一时”的珍贵篇章。特别托孤一幕,堪称绝唱。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至真至诚,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也答以至诚至真,涕泣以告:“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自此以后,十二年间,所言所行,无一不是为着实践这一誓词。在中国几千年古史中,君臣之间相知相答到这般境界的,实在少之又少。诸葛亮在这之中表现出的高度人格美,足以使其他所有“忠臣”黯然失色。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诸葛亮执政时期的蜀汉王朝,才没有搬演中国古史惯常上演的权臣由专政进而窃位的“保留节目”。而这在当时的魏和吴,却是频频演出,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惨重的灾难。

诸葛亮恒久的人格魅力,更主要是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曰持身正,二曰执法平,三曰为政仁,四曰选才公。如果说,诸葛亮的“忠”,难免印着他那个时代的标志,有其局限性,这四个方面,则无论哪个时代的人们,都会从中受到震撼性的启迪。

诸葛亮持身正,在当时是岀了名的。初出茅庐,曹操的丞相掾赵戬即赞其“正而有谋”。诸葛亮为人正派,乐听谠言,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他开府治事,第一件工作便是鼓励属下对他的指示勇于“违覆”,大胆驳正,认为“违覆得中,犹弃弊跷而获珠玉。”街亭败后,有人劝他征兵再战,以掩前失。诸葛亮不肯,而是如实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上表要求“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他教诫子弟“俭以养德”,自己首先切实行之,一生生活简朴,官俸之外,不营私产。他曾上表刘禅,述其家中经济状况和终行俭朴的决心:“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及其死,“果如其言”。诸葛亮任相十五年,特别在刘备死后,他是实际上的蜀汉一号人物,那“收入”按说是不低的。他却将相当一部分用于抚育将士遗孤,自己和家人则生活得很是清俭。陈寿赞诸葛亮为“管萧之亚匹”,如果就自奉节俭这方面而言,管仲、萧何根本不能同诸葛亮相比拟。管仲自少至老,既贪且奢,相齐以后富拟公室,生活僭越。萧何强行贱买百姓田宅数千家,被告到刘邦处。像诸葛亮这样,勋业盖众,位拟人主,却持身极俭,实为其他名贤所莫及。诸葛亮持身正,治家也严,子孙皆有其忠贤清正之风,为世所叹慕。他因此比别的名相又多了一分人格魅力。比如唐代的五大名相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和魏征,持身不可谓不正,治国不可为不贤,却无一人没出过败家子。

诸葛亮主张“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所谓“大德”,即执法公允。他治蜀期间,“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处死挚友马谡,而擢拔降将王平;罢免同受托孤之命的李严,而重用郡衙小吏何祗,无一不出以公心,无一不恪守国法。诚如张裔所说“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诸葛亮治蜀,罚虽严而为政仁,蜀汉政治优于魏、吴,主要体现于此。陈寿叙述诸葛亮的政绩,一则说其“开诚心,布公道”,再则说其“用心平而劝诫明”,归根到底,所讲的就是一个“仁”字。袁准论诸葛亮为政,称其“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讲的还是一个“仁”字。而且不仅在国内仁,兵之所至,仁也随焉。以蜀一区区小国,八年间“无岁不征”比其大数倍强数倍的曹魏,人民的负担是沉重的,国内却安定祥和,不像魏和吴骚乱不断,老百姓对诸葛亮的拥戴程度,可想而知。诸葛亮的仁政,在少数民族政策上表现尤为突出。南征之前,他即采用马谡建议,确定了“服其心而已”的战略方针。战争中,不多杀人,唯服其心。对首乱分子孟获七擒七纵,终于使之感动,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战后,“皆即其渠帅而用之”,且不留兵。这种“以夷制夷”的政策,较之魏和吴纯用武力征服和编管的办法显然进步许多,因此受到西南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真诚拥护。诸葛亮死后,少数民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样悲痛难抑。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诸葛亮堪称中国古代仁政理想实践的典范。

诸葛亮英才盖世,也特别重视人才,他选才有慧眼,用人自公心,史称其治理下的蜀汉,“官属皆天下英俊”。他提拔官吏,不讲门阀不论资历,唯看才德,同曹魏九品中正制下唯门阀为重,孙吴专用江东士族的干部路线,形成鲜明对比。《三国志》中有一段诸葛亮用人公正的文字,读来很是感人:“始,杨洪为李严功曹,严未去至犍为而洪已为蜀郡。洪迎门下书佐何祗有才策功干,举郡吏,数年为广汉太守,时洪亦尚在蜀郡。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据说,何祗被擢为广汉太守后,“每朝会,祗次洪座。洪嘲祗曰:‘君马何驶?’祗曰:‘故吏马不敢驶,但明府未著鞭耳。’”一时传为佳话。诸葛亮不仅善于发现和选拔一般人才,尤擅在此基础上发现和选拔栋梁之才。姜维本是曹魏降将,蒋琬原为县长,费祎乃刘璋亲戚,诸葛亮看出三人皆“社稷之器”,培养,提拔,尽其器能,诸葛亮死后,三人遂继之撑持蜀汉江山三十年。

持身正,执法平,为政仁,选才公,一个政治家,四者具其一,便会受到人们的敬仰,而诸葛亮却四者兼备,且均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他身上所迸发出的人格光辉,无论在其生前,还是殁后,都生发出强大的折服人心,震慑人魂,昂奋人魄的力量,使人对他不得不信,不得不服,不得不学。

刘禅曾被人们当作昏君的典型,至有“扶不起的阿斗”之说。然而,刘禅却与一般昏君多有不同:他尊信诸葛亮,一无所疑。不仅诸葛亮在世时,权力一委诸葛亮主宰,而且于诸葛亮死后整整三十年间,一遵诸葛亮遗制,全用诸葛亮选定之人,爱之者用之,恶之者同样用之,不做丝毫变更。这之中,固然有刘禅并不全昏的因素在,但最根本的,还是诸葛亮巨大的人格力量,诱引着、震慑着刘禅,使其自觉不自觉地遵奉着诸葛亮的一切。

廖立被诸葛亮由侍中徙为校尉,接着又废之为民;李严被诸葛亮由蜀臣中二号人物的高位拉下,弃置不用,处罚够重的了。但闻诸葛亮死,这两人比别人还要悲痛。廖立“垂泣叹曰:吾终为左袵矣!”李严竟“发病死”。廖立想到的是国家失去栋梁,难免一亡;李严想到的是诸葛亮迟早会再用自己,而他人没有这种襟怀,“故以激愤也”。他们受重罚而思罚者,感佩的都是诸葛亮的为人。这,尤能看出诸葛亮人格力量的巨大。

(看小说到顶点小说网www.x23us.com)16977小游戏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发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