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轩辕新明录> 第二十四章 朝鲜漂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四章 朝鲜漂人(2 / 2)

接下去的战事一如刘国轩的部署,结果却比刘国轩设想的还要好。水师在丘辉和江胜的率领下直逼闽江口,对福州沿海的耿军造成巨大的压力,吴淑率军在泉州城外驻扎,并且使用热气球向城内投撒传单,号召泉州民众起来反抗耿军,结果泉州百姓还没起事,泉州知府王者都先行派人向吴淑投降。泉州旦夕克下,福州就门户大开,而且郑军也无需再担忧后方遭受袭扰,长驱直入直取福州。

战事一旦开启,每天摞在常镇业桌子上地军报和各地奏章一下子多了起来,如同小山一般堆积,常镇业不得不要求翰林院的新科庶吉士们都来帮忙处理。1676年是丙辰年,也是科举的会试年份,早在二月份毛渊明就和礼部一起主持了会试。只是明军占领的地盘尚小,很多举人也不愿意来应这一科,因此总共只录取了二十四人,不分甲第,全部授予庶吉士。

一大堆的奏报里,刘国轩和项绍宽的军报居多,各地的奏章则多是报告夏粮征收的情况,只是大都不甚理想,很多县份都在申请宽免。

然而在众多的奏报中,一份从苏州送来的奏报一下子引起了常镇业注意:一艘朝鲜商船因为遇到风浪,漂泊到了吴淞港。这下子倒是有意思了,本来打算派人冒充商人去朝鲜打探情况的,结果对方碰巧送上门来了。

洪诚丘在奏报里说,这艘朝鲜商船原本是去琉球贸易之后,准备返航朝鲜的,结果遇到了台风,被朝西北方向刮了数百里,恰好流落到长江口。船上有三十多人,除了商人、仆役和翻译,还有两名官员,一名叫做金咏喆,年纪较长,将近五十岁,是朝鲜礼曹派出的使节,另一人叫作张希载,只有二十五岁,自称家里“世为中人”,父亲张炯和堂伯张炫都曾担任译官,数次出使清朝,也顺便做些贸易获取利润,因此家境颇为殷实,只是后来犯了事,被朝廷问罪,家人都罚没入宫,因为家族有出海经商的传统,所以被国王看中,派往琉球贸易。

这个张希载引起了常镇业极大的兴趣。

对于朝鲜,常镇业还是有些了解的。所谓中人,是朝鲜王朝制度中的第二等人,包括两班与常民出身之妾所生的庶子女、商人等,地位在两班之下但在常民之上,常民、白丁、贱民在考取译科、医科、阴阳科、律科等科举杂科后也会被升级为中人。中人不能参与政治和担任要职,后代不能报考儒学和武学,但可以担任医官、乡吏、胥吏、书题、士官等等,译官也是其中一类,大致相当于明清的胥吏、杂官和幕僚阶层。张希载“世为中人”,那么即使不是士大夫阶层,至少也是比较接近朝鲜王室的人,而这家人又精通汉语,与清朝有一定的关系,更显得有价值。

于是,常镇业便写了一封回信,请洪诚丘将两位官员送来杭州,好作进一步的询问。

朝鲜商船因为台风的缘故,船体损坏有些严重,正好需要修理,金咏喆和张希载一时半会儿也走不了,于是便由洪诚丘安排马车送来杭州。

常镇业非常热情地款待了二人,并且向二人介绍杭州大明朝廷的情况。二人在苏州已经知道了一些,故而对“大明尚在”不算很惊讶,但也还是惊叹于大明治下杭州的繁华。

金咏喆向常镇业提出,想要拜见大明皇帝。常镇业沉吟了一阵,表示暂时还不能为他安排。因为大明和朝鲜之间的关系尚未恢复,朝鲜使节如何拜见大明皇帝尚无法定论,而且金咏喆并非出使大明的正式使节。

不过,常镇业还是详细询问了关于“丁未漂人事件”的详情,又问起朝鲜国王的情况。原来,“丁未漂人事件”时的朝鲜国王显宗李棩(读作渊)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当今朝鲜国王是显宗的儿子李焞(读作吞),今年只有十六岁。

聊得差不多了,常镇业建议金咏喆以私人身份拜见郑经,请毛渊明作陪,当面向郑经解释一下“丁未漂人事件”时朝鲜的难处,打消郑经心中朝鲜将几十名东宁人送交清朝的怨念。

至于张希载,则被常镇业留下来,再作深谈。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