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出投稿邮件的一周后,四月的最后一个周五,江东文艺出版社,小说审稿会。
近五十位编辑陆续散去,只留下总编、副总编、各编辑组组长和四组的王欣、杨景,继续会议的最后一项议程。
副总编钱华放下嘴边的保温杯,“例行的部分结束,我们来讨论一下审稿会推迟的原因。曾辉,你来做一个简单地介绍。”
第三编辑组组长曾辉,拿着一本厚厚的工作笔记,环视众人,“首先感谢各组的理解和支持。上周四晚上,陈夏把新书《山海》发到了收稿邮箱,周五早上转到了我们组。
“本来以她的写作水平和过往销量,这些文稿的通过不会有什么疑议,但我们发现一个风险,向陆总编和钱总编汇报后,转发给大家,请大家一起参与到这本的审稿中来。
“导致我们不敢妄下决定的,是《山海》的内容。故事发生在建国前后十几年,主要人物是姒绯和李政。剧情主要围绕以两人为首的那一批先贤,怎么建立、建设共和国。
“表面看是这样,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认为,这本小说更应该被取名《姒绯传》。全书的内容,更多聚集在姒绯身上,更多聚集在政体和法律的形成上。
“因为涉及内容比较敏感,我们咨询了与出版社有来往的政治和历史学家,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提出一个警告:尽量不要碰与姒绯有关的题材。”
钱华轻敲桌面,接过话题,“姒绯是李政的妻子,首任和第二任议长,共和国主要法律的制定者,也是当时很多人记恨的目标。
“姒绯主持制定的法律,极为偏向普通民众和少数群体,狠狠得罪了当时的既得利益集团。根据史料记载,在李政死亡、姒绯失踪之后,她的事迹立刻就被刻意隐藏起来。
“即使像我这样喜爱人文和历史的,这方面知识储备远高于普通民众的,也是因为百年前李和公主的努力,才知道这个人的存在,但对她的故事还是几乎一无所知。
“陆总编和我,查阅了最近二十年,各种版本的教科书,里面基本都提到了姒绯的名字,但往往是寥寥几句简介,最长的只有53个字,包含标点符号。
“那段历史的相关资料,前几天已经都发给你们。现在我们需要讨论的是,这本《山海》可不可以出版?如果出版,怎么宣传?如果不出版,怎么安抚陈夏的情绪?”
四组组长孙玫立刻抢答:“我们组觉得该出。时移世易,距离姒绯近两百年,距离李和近一百年,当年的阻力,现在还是阻力吗?只要国民并无反感,那我们就有群众基础。”
一组组长赵诚接话,“一组有过激烈的讨论,目前意见不统一。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我们一致认为,先贤的事迹不应该被埋没。但现在是不是合适的时机?要打一个问号。”
二组组长许闻笑笑,“还记得陈夏的第一本,我们当时看它与其他言情画风不同,就觉得可以试试。这次为什么不继续试试?如果阻力太大,我们再宣布撤回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