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西方国家的独立人格式教育环境下,父母不帮子女带孩子才是常态,子女与父母相互尊重其私人空间与时间、财务管理,而不会因为亲情的维系,就理所当然地要求父母为己带娃,也不见人家有啥矛盾与成见的。
如此表层的对比,却只是一个侧面。若深究,排除了人文差别,那社会形态的迥异与经济模式的差样化也是脱不了干系的。哪怕小到一个小家庭,也是一个社会形态的缩影。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基于我国传统农业、工业背景下,哪怕是当下的所谓现代化经济模式下,大多数传统中国式家庭的生养模式仍呈现出家长制特点,且社会保障覆盖不全面,导致举家式经营,特别是财产混同,非离家不析产的情况下,举家式置产,举家式养娃,举家式养老,则视为常态。父母包办了不只是子女的前半生,而子女则承养父母的却不足后半生。
见过一个典型中国农村家庭,父母在破落的老宅里含辛茹苦地将孩子们养大,盖了新房,给大儿娶媳妇;又盖了新房,给小儿娶媳妇;象征性地分了家,临到老了,需要人照顾了,父母又住回了那破败的老宅。父母有余力,还好;倘若逐渐丧失了劳动能力,又无积蓄,那养老就只能仰仗儿子们。可儿子们也并非提款机,会不会按时给父母生活费或改善生活质量,除了看他们有没有孝心之外,还要看他们赖以生存的营生能力能不能实现这份孝心。总归是,在农村,父母一老,就只能依靠儿子们。
你会想,为啥不说靠女儿?农村女儿的境遇,更是不知如何去理喻。昔日的农村,耕地是赖以生存的根本,而往年分地以户为单位,按人头分耕地,但宅基地,则是有儿子的,才分一块,女儿不分。但女儿一出嫁,地、宅都是娘家的,与女儿不再有啥关系;而夫家的地与宅,女人也只是拥有耕种与居住权,一旦婚姻破灭,离家时,女人则是净身出户者众。
所以,在这种被动的养老现状,农村的父母一老,就只能仰仗儿子有孝心有出息有余力。如此这般,在还有劳动能力时,哪还有话语权拒绝给子女带娃呢。
城市就好些么?怎么会呢~市民没工作就没收入,没收入就没的吃穿用度。子女们上班忙碌,下班应酬,养个孩子,又要时间,又要精力,还得有经济实力。哪一方面不凑巧,就得父母支援,除非家庭条件比较富裕的,另当别论。
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生易,养易,生养不易。生出来,养活了,还得育得好。给孩子的美好未来铺垫锦绣前程。孩子出息了,再继续给孩子带孩子。中国的父母,似乎就没得喘息,怎么就容易了呢!
你老娘还小的时候,你准外婆就跟你老娘与你老舅说,将来她退休了,可不管帮我们带孩子。但却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待到需要时,还不是义无反顾地帮你老舅带了一个又一个。你老舅也是无奈呀,同为社会最底层劳工,时间与精力有限,忠孝总是两难全。
家,是人内心深处最温暖的港湾。但在生存、生活环境如此具有压迫力的当下,如何让家有温度,那不只是一个小家的难题,也是一个社会治理的硬思考。社会大题,错综复杂,咱不好答,但小家那些层出不穷的小问号,还尚在掌握。
还好我们平凡的小家,能够相互理解包容与支持,多年来相处和睦。这还是要仰赖你准外公婆多年来悉心的谆谆教导:家,当以和为贵。不是没有小摩擦,只是大家都晓得识大体,讲道理。
虽说“爱,是给予”,但哪里有无缘无故的爱。遂,饮水当思源。点滴恩,当涌泉报。勇于自食其力,不奢求他人的示好,面对别人对你的关爱与给予时,不应理所当然地接受,而应心存感恩,并用爱心与善意去回馈。所谓大自在,不是得到的越多,而是不去过分奢求的那份满足感。
家和,万事兴;国盛,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