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送家堂,那在整个桑家可是一件仅次于过年送家堂的大事。【</p>
在赢牟地区,过年最重要的仪式,不是年三十的熬五更,也不是正月初一的串门拜年,而是正月初二下午的送家堂。上坟、烧纸、鸣炮、叩首,将祖宗送回坟茔,然后所有的子孙欢天喜地地回家该干啥干啥去。</p>
赢牟地区,一般一年要完成两次这项仪式,一次是过年,一次是七月十五。由此可见,这个七月十五在赢牟地区的重要性了。</p>
七月十五早晨一大早,桑志恒跟在桑守成的身后,拿着家堂折子,便去请家堂。折子上面写着故去的祖宗,一般要写五辈祖宗,分别是太高祖、高祖、曾高祖、祖、父五辈。农家供奉并没有严格按照周代流传下来的昭穆制度,而是直接自右往左按高低顺序排列。</p>
因为桑守成还活着,所以供奉家堂折子上面写的父,就是桑守成的父。一般情况下,如果有伯父和叔父,还要供奉伯父叔父的。</p>
桑志恒家到桑志恒已经是五辈单传了,所以就不用考虑供奉伯父叔父了。</p>
然后在太高祖的右边,还写着“桑氏三代宗亲”六个字。</p>
请家堂的意思,是把故去的祖宗请回家,享用供品。</p>
面朝桑家祖林的方向,摆好家堂折子,倒上茶,满上酒,插上三根香,然后桑守成和桑志恒站到一边。</p>
“桑家的老祖宗们,您的后代桑守成和俺的不孝子请您回家来过节了。”</p>
香烧尽,桑守成抱着拳冲着家堂折子的方向磕了三个头。桑志恒跟在父亲的后面,也磕了三个头。</p>
然后,把茶水和酒水洒在家堂折子前面,捧起家堂折子,这个仪式就算结束了。</p>
将折子捧回家中,放在一张摆在正堂屋的八仙桌子上面,然后再转身回来,在大门口摆上一根长木棍,俗称叫做打狗棍。</p>
接着,一家人再将准备好的供品都摆到供桌上面,便开始这一天的第二项仪式,叫守家堂。</p>
这守家堂,意思是守在家堂桌子旁边,负责伺候祖宗。</p>
当然了,祖宗到底有没有回来,而且桑家子孙后代这么多,祖宗就那么几个,到底去了谁家也说不准。</p>
不过桑守成家倒是没有什么意外的,因为他们一直单传。</p>
所以,桑守成的祖宗应该能都回来的。</p>
这守家堂,说白了就是伺候祖宗,看着茶凉了,就把茶水倒掉,然后再换上新沏的茶。</p>
守家堂没有严格的人数限制,反正只要家堂桌子跟前有人就行了。要是说家堂桌子跟前没有人,那就是冷落了祖宗,可就要被人说不孝顺了。</p>
什么叫孝顺?《论语》里面孔子说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有些形式主义,还是有必要去做一做的。</p>
倘若连做给别人看的孝心都没有,不知道真正的孝心有多少。</p>
守家堂到下午上黑影,便开始送家堂的仪式了。</p>
这个仪式是非常热闹的,整个家族的人都要出动。</p>
以前的时候,每个家族里面都有个族长,而到送家堂的时候,族长一般都会清查一下人数,谁要是没有前来送家堂,一定会打发人去叫。如果实在有事,来不了了,族长在烧纸送祖宗走的时候,还得顺带着念上一句,‘谁谁有事,不能来送祖宗,望祖宗不要怪罪’云云。</p>
不过现在,大多数人都不那么讲究了。</p>
只要一个分支里面来一个代表,把家堂折子送过来,然后大家一块把祖宗送回去就行了。</p>
桑家在台子村的历史已经有接近四百多年的历史。</p>
关于桑家来台子村落户,还有一个非常传奇的传说。</p>
桑家老祖,名叫桑心玄,是个游方的道士。当时生逢战乱,桑心玄便同他的弟弟桑心同逃荒来到当时并没有几家人住的台子村。</p>
那时候这台子村还不叫台子村,而叫李家沟。当时有个李姓的大地主,李家沟里有他几亩薄山地。这些山地租种给了郭姓、利姓和齐姓三家的老祖。后来一段时间,这李家沟一直闹女鬼,闹得非常凶,三家都有伤亡。</p>
后来,桑心玄便游历到李家沟,听说了这件事,便要打算在这里抓了这女鬼。</p>
不过,战乱逃荒,桑心玄并没有带足法器,尤其是没有道袍,如果做法同那女鬼打的话,是很吃亏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