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大陆。
独立于其他几片大陆之外,白雪皑皑,渺无人烟,终年低温使得她上面只有极少动物生存。
但是,有科学家认为,曾经有一个时期,地球上所有大陆是合在一起的,只有一片,只不过经过了几千万,乃至上亿年的地壳运动后,当初的整片大陆才分裂成了如今模样。
而作为一片足足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且被厚厚冰层覆盖的大陆,南极大陆上面会有些什么,或者说,上面曾生存过那些生物,人类尚一无所知。
人类第一次踏足其上也不过几百年,而直到最近几十年,人类才堪堪开始深层次探索这片大陆。
可以说,南极大陆对于人类就是一片崭新的处女地。
甚至有人叫嚣,谁能掌握南极,谁就能掌握世界。
所以自二三十年代开始,世界上各个国家就开始陆陆续续往南极大陆上派遣了许多科考队。
而就在离南极点大约一百多公里处,矗立着一个悬挂各式国旗的科考站——东方联合科考站。
这个花费三年方才建设成的科考站,担负着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探测两千米冰层下的南极土地,采样下方的古生物群信息。
在两个月前,一号探测点测设确定,并由鼹鼠三号开始钻探挖掘。
但今天,在钻头行进到离计划深度尚有一百多米的距离时,操纵钻探机的科研人员却从钻头传感器传来的数据中发现了异常。
“怎么回事?”
作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方面的专家,李林国不仅是国家地质研究院副院长,同时也是东方联合科考站的负责人。
此次极地钻探计划的成功与否,关乎着国家能否抢占极地开发的先机。
据他所知,同样开展极地钻探项目的西方联合科考站一个月前同样已经完工,只是因为某些原因,耽误了几天,但最新消息,他们已经提前一步将冰层打通了。
而且,计划能否成功,能否拿到冰层下极地大陆的生物基因资料,还关乎着他的学术生涯能否更进一步。
所以在工作人员向他报告钻探有异常后,他顾不上科考站外的凛冽寒风,便急匆匆一头扎进风雪,奔向一号探测点。
巨大的钢结构厂房内,如猛兽般卧着一个复杂而又粗犷的机器,机器前方延伸出的传动装置,正夹持着一根直径将近一米的铁杆竖直朝下,地面上此时已经有了一个差不多两米的大洞,随着铁芯的缓慢旋转,坑洞里碎冰块也在水中此起彼伏的相互碰撞。
这个巨大机器便是为了这次计划而特别研制的鼹鼠三号,单台造价几个亿,这还不包括那些由特殊钢材煅制而成,造价同样上百万的钻杆。
此时的鼹鼠三号没有像往常一样传出巨大嗡鸣声,只是在进行低功率的空转。
因为处于极地环境,又是在冰层上钻探,所以为了防止钻孔被冻住,即使不工作,也要保持鼹鼠三号运转。
李林国向前,问着迎上来的工作人员,“什么情况?”,然后走到控制台,拿起刚刚打印出来的数据报表,一行一行看起来。
鼹鼠三号的钻杆前端,被布置了许多传感器,可以用来实时监测各项数据。
此时,一个长得同样非常粗犷,像棕熊胜过像工程师的俄国人走过来,他叫乌布里奇,联合科考站俄国方面负责人,不仅是一个物理学家,也是鼹鼠三号操控组的组长。
他走上前,指着李林国手中的数据,用熟练的中文说道:“李教授,不久前,我们在下置第八十七号钻杆时,钻头发生剧烈晃动,紧接着,鼹鼠三号的运转功率和钻头前压力都突然大幅度降低。”
“开始我们以为是遇上了冰层空腔,前些天我们也遇到过相同情况,而钻孔中突然下降的水面,以及在将钻头又下探三米后重新恢复正常的数据,也证明了我们的猜测。”
“但是,在钻杆继续钻进两米后,功率和压力又开始大幅降低,甚至我们在继续将八十八,八十九号钻杆下置后,数据也没有恢复,同时,钻孔内水面也没有明显下降,这表明导致压力下降的因素并非冰层空腔。”
“你的意思是?”
“经过初步分析,我们认为鼹鼠已经钻破了冰层。”
“到达地面了?”李林国皱着眉头问了一句,但紧接着他就自己否定了,“不对,到地面目标点还有一百多米呢,误差不可能这么大。”
“没错,”乌布里奇接道:“如果到达地面,功率和压力只会更大,而不是变小。”
李林国是搞生物研究的,对这些虽因工作略有涉猎,但毕竟懂得不多,“你的意思是?”
“液态水!”乌布里奇言简意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