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东坡往事> 第八十章 身微空自大 交浅屡言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十章 身微空自大 交浅屡言深(2 / 2)

四月十八,身为朝奉郎、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密州军州事、骑都尉的苏轼有感于去年春夏之交时的东武大旱,当时苏轼又代表官府前往常山祈雨,不出意外地又一次得到了应验。</p>

于是,在这一天,苏轼作了一篇《雩泉记》,还在记文的结尾处作了一首名为《吁嗟》的诗,留给东武的百姓们传唱,让他们唱着歌来祭祀山神,此诗还告诫当地的官员们不要“堂堂在位,有号不闻”。</p>

过了几天,苏轼不经意间听说了出知成都的冯京的事迹。</p>

这位“两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冯京(字当世),曾以资政殿学士出知渭州,后因在茂州夷叛,被徙知成都府。</p>

当时的蕃部听说冯京前往征缴的兵马到了,纷纷出来请降。此时朝中有人建议派重兵荡平蕃部的巢穴,可冯京不从,而是在请示朝廷后,为防止蕃部的再次侵掠,就赏给他们一些必要的农具及粮种,让他们回去自食其力。这些夷人非常高兴,争相献出自家的犬豕并割血受盟,愿意世代为汉藩。</p>

苏轼听说了冯京的这些事迹后,对于他能够游刃有余地妥善解决相对棘手的民族纠纷事件,心中顿感荡气回肠,遂赋《河满子》以贺。</p>

对于表哥文同,苏轼又去信求《超然台》诗,想让表哥用草书写出,得到后刻石置于超然台上。</p>

苏轼在信中告诉表哥,目前的安南、代北形势动荡,朝廷上下都正忧心于此。自己前段时间向朝廷求调齐州,想与弟弟苏辙共事一地,但最终是没有弄成。不过,年底自己的密州任期将满,苏辙也将换任,到时候回京城时就向朝廷申请回乡任职。</p>

苏轼还说,自己非常羡慕表哥在洋州的池水园林,而密州是那样的简陋。好在城西北有个送客的亭子,视野开阔,下临潍水,正准备重新修葺一下,想取名“快哉亭”。要是表哥能为它作首诗,那是最好的。</p>

其时,刘攽(字贡父)知曹州,李常(字公择)知齐州,而苏轼知密州,三位朋友虽俱在齐鲁之地,但只能是书信来往。在信中,刘攽常将苏轼与李常称之为现代版的“苏李”。苏李诗,是托名西汉苏武,李陵二人赠答的若干首五言古诗,今存10多首。最早选入萧统《文选》,是较完整的一组,通常举为“苏李诗”的代表作。</p>

过了一段时间,苏轼将城西北的送客亭修葺完成后,文同与苏辙的《快哉亭》诗也是如期而至,这是令苏轼最为开心的时刻。</p>

宋时东武(诸城的旧称)有个旧俗,就是每年的四月,当地的百姓均大会于南禅、资福两寺。他们会用当地盛产的芍药花供奉佛祖,特别是今年,来的人最多,供奉的芍药花也最多最好看,粗略统计有七千余朵。这些花中有朵白色的芍药花最为特别,正圆如覆盂,姿态绝异,独出于七千朵之上。</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