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东坡往事> 第六十八章 常、润道中的“下乡日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八章 常、润道中的“下乡日记”(2 / 2)

宋朝设置的祠禄之官,准确说来是宋朝皇帝对于文臣的特殊待遇,这在历朝历代可谓是独树一帜,因为祠禄官是以主管某座道观为名的,而且还是偏偏没什么具体职事,什么都不用管,但还可以领取相应的俸禄。</p>

说白了祠禄官就是一闲职,是朝廷礼遇老臣、外戚、官场失意官员的一种特殊待遇。以这种名目,来给予这些官员俸禄,还不用干事。而且这里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这个官职真的是什么都不需要干,纯粹就是一个挂职。在宋朝如果官员官场失意,担任祠禄官的闲职,意味着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如果致仕的话,则是很难复出了。</p>

俞康直在朝中与宰相韩縝相友善,本人也有极大的名气,还都监提举着杭州的洞霄宫,所以说,苏轼前往拜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在俞老爷子的居所里,有着四处与众不同的亭堂,分别取名:退圃、逸堂、遁轩、远楼,都是含有浓郁的退隐色彩,俞康直退隐京口之后,终日啸傲其间。苏轼将这四处亭堂分别作了诗,最后还把俞老爷子直接比作是陶渊明在世,“不独江天解空阔,地偏心远似陶潜。”</p>

本来苏州太守王诲(字规父)想邀请苏轼前去观灯,但因为江西庐山人氏刘恕的造访,苏轼遂将王知州的盛情相邀给推掉了。刘恕这个人,前面多次提及过,字道原,筠州(即今江西高安)人,是《资治通鉴》的副主编之一,其父刘涣,精研史学,刘恕以史学擅名。此人也以史学擅名,在京师时,他就是苏轼的同事兼好友,曾经与苏轼形影不离地环绕于司马光老先生周围,是个反对王安石集团的最为彻底的勇士。</p>

因得罪了王安石,自度京师难留,便请求到南康(今星子)监酒税,顺便还能归养自己的父母。如今,刘恕专门从江西赶过来拜访苏轼,苏轼自然对于这位老朋友是相当的重视,所以才将王知州的邀请推掉了。</p>

刘恕走后,苏轼在此游览了焦山与金山,会晤了焦山的纶长老,还与金山的宝觉、圆通二长老道别。</p>

不觉离开杭州已经几个月了,苏轼不由地怀念起在杭州与陈述古在一起的日子。于是在常、润道中作诗五首寄给了陈述古,陈知州每首分别有唱和了一首。“锦袍公子归何晚,独念沟中菜色民”,这是陈述古和诗中的两句。</p>

在常、润的道中,苏轼惊喜地收到了弟弟的书信。如今苏辙已得替齐州(今济南)掌书记,这一职务要求会写奏章文檄且要精于草隶,所以对于苏辙来说,做起来轻车熟路,是再合适不过的工作了。</p>

弟弟在做一些文职的工作,而苏轼此时是在下乡的路途中,想起弟弟能有个得心应手的工作,苏轼的内心也是极为欣慰的,于是就将在常、润之间的所见所闻赋了两首词寄给了弟弟。</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