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东坡往事> 第二十五章 为父守制——小京官泝峡归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五章 为父守制——小京官泝峡归蜀(2 / 2)

在一本叫《英宗实录》的小册子里记录道,“苏洵卒,其子轼辞所赠银绢,求赠官,故赠洵光禄寺丞”,这样的记述较为严谨与符合事实。与欧阳修为苏洵所作的墓志中“天子闻而哀之,特赠光禄寺丞”有不小的出入,也许欧阳修是以一位文人的手笔述之,而《英宗实录》却是用史家的手笔而已,需要特别要指出的是,这本《英宗实录》小册子的作者叫王安石,字介甫。

苏轼在知史馆任职时,有一次去见宰相韩琦。

韩琦突然问苏轼道,近来经常有人向我推荐王迥这个人,苏学士如果认识此人,请谈谈此人的人品如何?苏轼想了想,只说了四个字:为人奇俊!然韩琦却不明白苏轼的意思。

直到后来,韩琦举办家宴,让家妓献唱,当听到其中有一首叫《六幺》的曲子时,韩琦才明白了苏轼的深意。因为,这首《六幺》曲中有“奇俊王家郎”之辞。其时,朝士王迥,外貌俊美,很有才思,但却少不持重,常寻花问柳、吃酒携妓,其不肖名声被传入乐府歌词中,成了类似今天的“网络红人”,可谓是臭名昭著、遗臭万年。

六月间,苏轼遵从父亲遗命,将亡妻王弗的遗骸归葬于眉山东北的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今四川眉山市土地乡苏坟山)的先母程夫人的墓旁,按方位在程夫人墓的西北约八步的距离。

先父曾对苏轼说过,王弗也算是在苏轼早年最艰难时陪苏轼一同吃苦过来的,一定不能忘了人家,并且死后要葬在程夫人墓旁。如此看来,苏轼是完成了先父的遗命了。(孔凡礼老先生认为此时的苏轼尚未归蜀,此事应为下一年事。现在不管如何,苏轼最终却是葬其妻王弗于母亲的墓旁,这是既成的事实,故先录于此)

父亲死后,苏轼兄弟二人照例要辞去官职回乡为父亲居乡守制,丁忧三年。

前面我们已说过,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制中,有一个名为“丁忧”的,也称为丁艰。这一礼制源于汉代,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遇父母去世,则无论这个人任何官何职,不管是当朝宰相还是七品县令,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就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而不是三年的三十六个月。

离京之前,苏轼还与姚辟留诗道别。

姚屯田,名姚辟,时任屯田员外郎。该官职是宋在工部下设置的屯田司,置屯田郎中、员外郎,掌屯田、营田、职田、学田、官庄之政令及其租入种刈,兴修给纳诸事。

苏轼兄弟顺京杭大运河扶柩南下,一路过泗州(今安徽省泗县)、洪泽(今江苏淮安市洪泽区),曾泊舟樊口(今湖北省鄂州市西部),作文记述了位于樊山的圣母庙。

在经湖北石首到达江陵(今荆州),在江陵,苏轼结识了三十七岁的江陵观察推官刘挚。刘挚,字莘老,永静东光(今沧州市东光县)人。

至治平三年腊月入峡前,苏轼还在半道上遇到过李师中。李师中,字诚之,宋州楚丘县(今山东菏泽市曹县)人,后累官提点广西刑狱,摄帅事。

进入腊月,苏轼一行从江陵进入长江三峡,开始逆流而上,运送父亲的灵柩归葬故里。想起出峡时,还是父子三人的诗赋唱和,而今的家父虽是同舟而行,却已阴阳两隔。

治平四年正月初八,宋英宗驾崩,其二十岁的长子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

“神”这个字,一般很少会出现在庙号谥号之中,因为毕竟古代人对于神是有信仰的。人们相信天地之中会有鬼神存在,他们的力量是人类无法想象的,是不可得罪的,所以神一般很少出现在个人的字号中。那么问题来了,北宋皇帝赵顼,他的庙号就叫神宗,他的庙号为什么会用神字呢?

对于用神来形容宋神宗,有的人解释说,当时神宗去世,是守成派的大臣为其选定谥号。虽然守成派的大臣并不赞成宋神宗的变法革新,但是人刚刚去世,你不可能大肆批评,这就显得你为臣不忠。

所以,就想了神这么一个明褒实贬的字作为其庙号。

古时候,神有以下几种意思:

民无能名曰神;壹民无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无方曰神;圣不可知曰神;阴阳不测曰神;治民无为曰神;应变远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万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显仁藏用曰神;则天广运曰神。

想来想去,宋神宗的神字应为民无能名曰神。也就是说当时为宋神宗上号的大臣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于是选了宋神宗。

历史上除了宋神宗选用神以外,另外还有一个皇帝也用了神宗,那就是明万历皇帝朱翊钧,为明神宗。

好笑的是明神宗朱翊钧是一位什么也不管的皇帝,但是自有臣子张居正进行变法,使得颓废的明朝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回升。而宋神宗是一位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皇帝,但是其结果却远没有“甩手掌柜”的万历皇帝的结局来的好。不得不说,从这样对比来看,还是具有一些讽刺意味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