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武侠修真>天机玄说> 平边策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平边策论(1 / 2)

 第六章:平边策论

显德二年十月下旬的一天,世宗郭荣在紫宸殿的御案前省阅文书。

他在仔细研读秦王郭鸿渊麾下参将兼兵部郎中王朴(字文伯)所提议的《平边策论》,他准备在今天传秦王郭鸿渊、王朴和宰相李穀详询平边事宜。

早在十月初,他拟了两个题目,分别是《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吩咐群臣每人各献上一篇,要他们各抒己见,以期自己可从中汲取可供参考之资。

可这些策论收缴上来,大多都写得恣意汪洋,而实际上都是些毫无用处的套话、空话,令人大为扫兴。

倒是他这个皇弟秦王郭鸿渊,他的这一篇《平边策论》,一开篇,就先声夺人,云:“中国之失吴、蜀、幽、并,皆由失道。”

再读下一句“今必先观所以失之之原,然后知所以取之之术”,更令人耳目一新。

其关于施政治国种种见解和建议,可谓神峻气劲,有谋能断,立论鲜明,意境深远,条理清晰。

其对时局的分析,鞭辟入里,所议革新与振兴之道不无精当。

最妙的是他关于“平边”的论点:“唐与吾接境几二千里,其势易扰也”,认为大周江南唐国国境紧紧相连,东西相接边界长达两千余里,无须大动干戈,只要出动小股兵力就可以对他进行骚扰,其在东面做好了防备则骚扰西面,其在西面做好了防备则骚扰东面,让其东西相救,疲于奔命,而在其奔命之间,可以知其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

真是奇文奇策!

文中所一针见血指出的:南人柔弱,只要我军出动,江南唐国必定要派出大量兵力救援,那么国力自然就会得到消耗,这样反复多次,等江南唐国的国力下降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以派出大军,一次性把它消灭!

正与朕的所思所想不谋而合呀!

江南唐国一灭,“岭南、巴蜀可传檄而定;南方既定,则燕地必望风内附。若其不至,移兵攻之,席卷可平矣。”

妙,妙,妙!

郭荣每读一遍这篇策论,就忍不住高叫几声妙。

说起来,这王朴也是自己的老人了,自己在澶州任职时,他就从东平(今山东东平)老家来投。而实际上,这也不是王朴初次出仕,他是汉乾佑二年的进士,曾在汉宰相兼枢密使杨邠手下任职,不到一年,就辞官回家,这也充分地说明了他有着敏于常人的政治嗅觉,顺利地躲开了乾佑三年由苏逢吉所掀起的政治血洗。后来,秦王要整饬军队,便委派他到秦王身边当副将兼参谋。

宰相李穀则是太祖郭威的旧臣,此人能谋善断,见识不凡,三月份的高平之战,便是他力主自己亲征,才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大捷。

“秦王、右仆射李穀、兵部郎中王朴入觐!”殿外响起了御前太监尖尖的声音,像唱歌儿一般。

“传!”郭荣放下了手中的策论,正了正身子。

秦王、李穀和王朴遂在太监的引领下走了进来,李穀年少时勇力善射,任侠尚气,现在虽是个快近五旬的老人了,乃身长八尺,容貌魁伟,宽阔的前额和一双剑眉、高耸的颧骨,带着沉着而刚毅的神气;王朴则比李穀小了好几岁,中等身材,下颏有点尖,清瘦,两鬓和胡须依然乌黑,双眼炯炯有光,给人一种精明强干的印象。

两人一齐跪下,行一拜三叩头的常朝礼。

郭荣叫道:“平身!王爱卿,你且说说,这‘先南后北’的定天下次序还有何疏漏否,李爱卿,你也来说说,这次序可行否。”郭荣的语气中洋溢着兴奋。

王朴料定是自己《平边策》上的见解触动了皇上的心思,遂侃侃而谈道:“唐季以来,天下纷乱,而以江、淮为界,在中国的南北两侧,其乱却迥然不同。江、淮以北,由梁而唐、由唐而晋、又由晋及汉、现在乃是大周当国,自梁至汉,倏兴倏亡,频频改换朝代,但中原地区前后相承,均呈一统;且看江、淮以南,却先后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闽、吴越、荆南、楚、南汉等国,偏偏这九国既非同时存在,又非前后相替,乃是时有并存,时有相替,纷乱得毫无头序。此外,又有李茂贞在凤翔建秦;留从效割漳泉(在今福建境内);周逢迎据湖湘。大周要削平天下,一统宇内,必先理清这其中的复杂关系,列出主干和支脉,方可如刨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从容收拾金瓯。”

郭荣道:“正是如此,诚如爱卿所说,其中关系虽然纷繁复杂,但我大周平边,其首要者不外于先取南或先打北而已。”

王朴点头道:“大周坐镇天下之中,南有吴、西有蜀、北有汉、辽,乃是三面受敌。依臣之见,诸敌中最强者便是北面契丹,以保存实力计,不宜轻挑战端;北汉虽弱,但与辽人勾结,胜之不易,且其地瘠民贫,取之不足以增厚国力。西蜀则道路艰难,用兵少不足以克之,用兵多则转运艰难,空耗国力。因此,我大周开边,只宜向南。”

郭荣悠然神往道:“江南唐国,为诸国最富,与我大周仅隔一条淮水,淮水与长江之间便有一十五州,地广人稠,有渔盐之利,取之足以富国。唐主李璟仁懦,信任奸佞,兵力孱弱,大有可乘之机。”

应该说,郭荣对南唐主李璟的评价是极其中肯的。

南唐的前身是吴国,由大唐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所建。杨行密死后,大权旁落到右牙军指挥使徐温手上,李璟的父亲李昪乃是徐温的义子,其接过了徐温的权势,篡夺了杨氏所建的大吴国王,在金陵称帝,改元升元,建国号为唐,即南唐。李昪在位期间,对内修生养息,对外也尽量免开战端,其死后,继位的李璟继承了其对外不开战端的政策,乃一碌碌之主。

其国疆土东临吴越、西至湖湘、南及五岭、北拒长淮,广袤数千里,既是仅次于北方中原政权的第二大国,也是中国南部的第一强国。但此人不思进取,白白错过了许多做强做大的机会。比如说,其即位之年,后晋出帝石重贵也刚刚即位,与北方强大的契丹开战,如果李璟能够抓紧这一时机,坐收渔翁之利,南唐的前途可谓一片光明。

可是,后晋被契丹灭亡了,耶律德光也整军北返了,李璟却因为在对南方的福州用兵,没能乘此机会入主中原,只能坐看刘知远建汉崛起。

另外,汉隐帝刘承佑血洗朝堂,杀了顾命大臣杨邠、史弘肇等人,枢密使郭威建周代汉,也是南唐北取中原的良机,但因为李璟在对楚国用兵,也未能如愿。

所以,听到郭荣说他“仁懦”,信任奸佞,兵力孱弱,李穀和王朴都由衷地笑了。

不过,对于王朴这个“先南后北”的次序,李穀却不认同,他说道:“若先取江南,次而岭南、巴蜀,后取幽燕,则兵已弊于四方,恐幽州之功不能卒成。故虽得诸国,而中国之势终弱矣。”

对于李穀的意见,郭荣也感到有一定道理,频频点头。

王朴自忖既得郭荣看重,便大着胆子辩驳道:“中国自唐季以来,兵连祸结,帑藏空虚。必先江南,充实国用,方可商议北方。”

想了想,又特别强调补充道:“河东乃是大周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当以强兵制之。然其与契丹接境,若取之,则契丹之祸,我当之也。姑存之,以为我屏瀚,俟天下既平,然后伺间一举可擒也。”

王朴的一番话,又让郭荣陷入了沉思之中。

其实,经过大周两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力虽然有所提升,但毕竟国土面积狭小、资源有限。

要知道,唐末五代,国土面积最大的是后唐,李存勖灭梁,国土面积为梁、晋的总和,其控制力还辐射到整个河北地区和关中的岐政权。同光三年,李存勖又一举并吞蜀地,其统治范围包括了今天bj、天津、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的全部,再加上甘肃、宁夏各一部,以及江苏、ah的淮河以北和湖北的北部,地域非常辽阔。只是,唐明宗李嗣源一死,孟知祥就在成都割据称帝,石敬瑭更把燕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国土面积蓦然萎缩。后晋末年,后蜀又趁中原内乱,取了秦(今甘肃天水东)、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武都)、凤(今陕西凤县东)四州,郭威开国,刘崇又据河东十二州建立了北汉,所以,周承晋地,实际土地面积只有九十六州,人口数量实不足与四邻为敌,而就单单对契丹而言,作战能力也存在着明显不足。

王李二位大臣告退之后。世宗将秦王留下来。

“青弟,方才似乎有话要讲!”

“陛下!臣弟以为王李二位大人所言都有理!但不尽如人意!”

“哦?此话怎讲?”

“首先分析一下王朴大人的主张:先南后北,即先易后难!以大周目前的实力,逐步扫平江南各地割据是相较于灭北汉契丹要容易!但是北汉契丹是我大周东北战略屏障!如果我大周不把北境牢牢掌握住,就无法保障南征大军向江南各地顺利推进。反之,将我大周主力尽数投入北境,则江南各地藩镇得以喘息修整,在想灭之便难矣!”

“如此说来岂不是左右为难?”

“臣弟是这么想的,大周主力依然挥师南征!北境且让臣弟亲自坐镇,且战且守!定能拖住北汉与契丹的袭扰!”

“万一北汉契丹联盟呢?朕可听说,契丹兵骁勇善战,且凶狠奸诈,青弟当如何抵挡得住他们的联军!”

“皇兄忘了臣弟近年来秘密研发了许多先进精良的武器!臣弟亲自挑选且训练出来的这支劲旅可不是小孩子过家家闹着玩的!”

“当真!”

“千真万确!臣弟怎敢欺君罔上!”

“能让为兄见识见识吗?”

“阿兄不是已经见识过了吗?”

“朕何曾见识过?青弟,你可别诓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