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综合其他>原康酒> 第3章文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章文物(1 / 2)

 第三章

阿天见姐姐春花带人来投资,干劲十足。这些年来,一直致力于创作,结识了一批文友,和他们一起采风。阳城市许多著名景点、知名企业,见识了不少,他为发展“颜氏中药种植园”也想尽一份力。每当忙碌之后,他就问父亲这个话题,“爸,现在时兴文化旅游,你知道我们这有古迹没有?”

老华点燃一根烟,深深地吐了一口气,烟雾在空气中弥漫,他若有所思地说道:“金山上原来有座东司庵,很古老,只剩下一块残碑,字都没有了。抗日战争时,日寇在这里竖有碉堡,解放后办过养兔厂。近年来,村委把它卖给私人小老板炸石头,现在山都平了。”

阿天急切地问道:“有没有传说和故事?

老华想了想说:“有!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老伯和老伴在金山的脚下,种了五亩田冬瓜,可是冬瓜很奇怪,只长了一只,好大好大。正当老伯和老太伤心犯愁的时候,来了一位游方道士,要用重金收买它。老伯和老太想:这个冬瓜这么值钱!肯定有说法,执意不卖。游方道士看买不成,也罢。缘份至此就告诉他们吧!“这是把金钥匙啊,你们金山上住着一条金牛,只要七月七那天晚上,把冬瓜在山脚下拖三圈,门就开了。”老伯和老太喜不自禁,七月七这天晚上,他们把冬瓜在山脚下拖了三圈,轰的一声,门开了,一头金牛冲了出来。可是游方道士没有告诉他们怎么捉金牛,他们就跟在金牛后面追,金牛跑到后头村,拉下了一泡屎,就是现在后头村的牛屎墩。金牛继续往前跑,跑到北山就再也不能走了,原来这里曾经就是一片湖,金牛眼看追兵到,纵身跳入湖,变成一艘金船,载着人们来来往往,渐渐船沉山起,成了现在的瓦屋山…….”

春花听了笑道:“这传说听了很有意思。”

老华继续说道:“我们村也有一个故事,村东头的那座青龙桥,过去曾是一条青石板铺成的遂道。从村子的一边水塘,一直通到田间,是灌溉的好水源。那时候村上住着一位瞎老头,他没有儿女和侄子住在一起。有一次他的侄媳妇戏弄他,把一只掉进粪坑里的鸡烧给他吃了,有知情的人们告诉他,“这是掉进粪坑里的酱鸡啊!”

瞎子惊呆了,非常生气,原来他是上天派到这里看守风水宝地的,他情愿一生不娶,也要为后人守住它,没想到都是些坏良心的人。当时正好是秋天,人们把池塘水放了,挑塘泥作庄稼的肥料。可是就是奇怪,这水今天放了明天又长出来,就是放不干净。人们很烦恼,那天下工的时候,瞎子不知怎么跑来了,给人们每人发一根红飘带,嘴里不停地说道:“不用愁、不用愁,你们把红飘带系在挖揪的头上,插在塘里不要收回家,七七四十九把,明天就好了。”说完摸摸索索回家去了。人们心想这瞎子成神仙了,看不见也能摸过来,就信了他。第二天早上,人们过来大吃一惊,满塘是血,天空飘着瞎子的声音,“杀死了、杀死了,我走了、我走了,500年后再见……”原来这块龙地瞎子破了,至今金山脚下的丽堂村没有出过人才。”

老华说到这里感慨万千,阿天听了,感觉不错,他说:“这做成广告牌展示,对来参观中药种植园的人吸引力也大,还有没有?”

老华想了想说:“有,金山村有一条青石板铺成的一条老街,100米长,5米宽左右,每一块青石板中间有一道深深的碾痕,都是古时运输车轮留下的痕迹。有可能也是古官道,很有开发的价值。还有新四军16旅曾在这里和国民党交战,与日本人抗战,取得三战三捷的伟大胜利,有革命纪念碑竖于金山村口。

阿天说:“这些都是提高旅游量的景点,对人流量有好处,我听说我们村上曾建有祠堂,是吗?”

老华一听,立刻激动地说:“金山村委不大,总共2000多人口,姓氏几十个,建有祠堂的好像只有我们一家。可惜我们颜家的祠堂现在没有了,否则的话倒是一个非常好的古迹,值得一游的地方。

阿天觉得这不错,他曾经去过许多地方,一个亭,一口井,一眼泉,一幅题字画等,都是不可替代的独特景观,如果种植园也来一个,将会起到同等的效应。

他不仅问道:“有没有东西留下来?”

老华想了想说:“据sh市图书馆藏谱第五册记载,当时建有祠堂,规模宏大,光是插旗杆的石墩就有几吨重,旗杆所用的木头有几个人合抱那么粗。房屋多进多出,院前院后都是青石板铺成。后来在一场大火中不幸被毁,断石残碑砌于村前面的南石桥。

那里大概有十几块之多,上面有许多精美的花纹,有凤凰展翅,牡丹花开等等。还有碑记都是嘉庆年间和民国时期的遗物。字迹端正遒劲,虽经风侵雨蚀,依然清晰。只是大都破碎,首尾不能相接,很难看懂里面的内容,布满了苍桑。砌在桥上的石头代价太高,不仅要把它挖起来修复,桥也要重建,工程量太大了。不过尚书塘有一块踏板石,很完整的一块碑,是村民移来淘米洗菜的,好像是嘉庆年间一位进士碑,不知有没有用?”

阿天听了张大嘴巴“哦”了一声,感概地说道:“这块进士碑倒好看看,有价值的东西不要多,一二块就足够了。”

进士碑在离村东面100米左右的尚书塘,一个小小的码头,把它弄回家,重新把码头砌好,最多花几千元钱。因为靠着老田比较近,码头基本他家用的多,他对父亲说:“把碑弄回来要跟老田打声招呼吧!”

老华点点头,说道:“这是应该的…….”

“我看从碑上做点文章可以,属于我们颜家的,好办,我们去看看怎样?”老华点点头。

说着老华和春花站起身,三人兴致勃勃地前往尚书塘。沿路上春花问“为什么叫尚书塘?”老华说:“据家谱记载我们的先祖官拜尚书,也许这就是尚书塘的由来。反正这块地风水不凡,村东面原来叫青龙桥,看风水的先生说,青龙走向往西,一直到北山的青龙坝,与青龙洞相连。而且我们村中间凹,四面高像一只聚宝盆,前面仰首,两脚趴地,又是传说中的金蟾模样,老百姓说是‘蛤蟆地’。”

阿天一路开车一路自豪地说:“我们家族有这等渊源?开发出来了不得。”

春花说:“对,今天去好好看看,先别宣扬,等我们确定再说。”

汽车一会儿就到了,

走到大路边,在老田家门口停下。老田立刻迎了出来,他看上去七八十岁,精神充沛,面色红润,慈眉善目。因为是一个村上人,当然认识,他和老华热情地打招呼,阿天和春花礼貌地叫他伯伯。他和蔼地答应着,问他们有什么事,当听老华说到石碑的事后,他很赞赏,子孙后代孝敬祖宗应该的。立刻带他们去塘边。一边走一边告诉他们:“这块碑在我爷爷的手上就有了,听爷爷讲,那时丽堂村颜家出了两位进士的,在地方上非常有名望,不但丽堂村有祠堂,金山村都是,一直到青龙洞都是你们的家庙。”

说着他们来到尚书塘,尚书塘在村东面上坎处,周围都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绿油油的庄稼在清风中摇曳。一方池塘足有四五亩地大,碧清碧清的水微波荡漾,特别的诱人。让阿天想起了小时候,经常和伙伴们到塘里洗澡,内心充满了快乐。

塘边大约有十几米长,三层台阶,上面一层石缝之间还有杂草,顽强地长出来。第二层已经显得很光滑,这是村民们在上面淘米洗菜、洗衣等的原故,第三层己经完全没入了水中。

这块碑在第二层靠左东面的边上,有二米多长,一米多宽,厚度也有一米左右,老田自豪地告诉他们:“这块石头有一二千斤重,五六个人都抬不起。”

春花和阿天及老华看了都赞叹不已,由于是边上有些字布满了青苔,有些字却磨得很平,难以辩别。阿天用水洗了洗,和老华看了半天才看出个大概,首先几个大字“皇清军机处行走内阁中书协办侍读,徽仕朗赐进士出身文渊阁检阅,丽堂颜公之墓,大清嘉庆岁戎戊寅季春日等等。”,显然距今己有二百多年。

春花用手机拍了下来说:“如果上报的话,估计博物馆要收回。”

阿天说:“有人认领,博物馆想收藏要根据家族人的意愿,愿意捐给博物馆,博物馆才会来接受。现在村上父亲是长辈,我们把它搬回去也算物归原主了。”

春花点点头,“一块进士碑虽然年代不太长,已经达到收藏的标准。金山村这一片没有,作为一种家族的荣誉,建一个小亭把它放进去,让人们参观,提高知名度,是非常有价值的,想办法弄回去吧!”阿天朝父亲看了看,父亲说可以,他们开始商量怎么办?阿天说这东西国家不允许卖,虽然不是老田家的,但在他家门口,帮忙看守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父亲说老田不要钱,买点烟酒也是应该的。

春花说那是。于是老华转身满脸堆笑地对老田说:“老田,这块碑是我们家祖上的,准备把它弄回去。”

老田从台阶那头走了过来,微笑着说:“是要把它弄回去的啊,你们家族的东西就要你们家人把它弄好。”

老华听了连声说谢谢!我们回去商量一下,哪天过来弄。老田说可以,他一本正经地说:“你们来弄回去后,要把码头重新修好。”老华连忙说:“那当然,你放心,一定把它弄得更好……..”

他们高高兴兴回去后,没过多久,老华就看好了日子,来搬石碑。现代人对时辰、动土、祭祀等风俗习惯己无所谓了,老华也知之不多,仅仅买了些供品,放了一串鞭炮,就专门请村上一位小老板开着推土机把它装了回来。另外叫了二名瓦工和一名小工,把码头砌好,整整花了一天时间。

碑运回来后,放在院子的墙角,等将来时机成熟建祠堂,放在祠堂大院里,建一个衣冢墓。这是长久之计,他和父亲商量,有空先把资料收集好是有必要的。

不久阿天陪着父亲去阳城市图书馆查资料,终于在县志上找到了他们的记载。可惜县志上比碑上还简单,只有二行字,介绍他生于嘉庆年间,“某榜任军机处内阁中书侍读”就没有了。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县志上果真还记着另一位进士,元朝的,离现在靠近六七百年了。他的简介更少,只有他的姓名,官职都没写。

他们问了管理员也无法找到更多的资料,阿天表示遗憾,有这么大的文化东西应该好好挖掘,做一个文化长廊。阿天突然想到南石桥的石碑,他对父亲说:“我们回去桥上看看,那里好像还有碑记,能了解更多的情况。

老华说好,南石桥的石碑他是知道的,阿天的话提醒了他,立刻回家直奔大头坝南石桥。来到桥下,水不深,草很茂盛,拥簇在桥边。有水从桥孔溢出,像一条条微微的白练飞腾而下,荡起朵朵水花。

桥大概有五米宽,五个桥孔,每个桥孔下的石墩,都是墓碑石块砌成。他们小心地扶着石壁,踩了下去。第一个桥孔,凹槽口,他们都看到了碑记。因为在桥拱下,几块石碑上的字没有经过日晒雨蚀,看得还很清楚,第一块为.......谱搜罗散失乃摩娑断碑.........文信公继之自明嘉靖年间..........泯没无闻爰抄录碑文.........

第二块为万历丙申岁祖奉,.......其始终巅末于.....虎耳山.......聚族而居村名.....高皇帝龙兴建元洪武时,建祠于.......调任吴门今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