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都市言情>古斫琴师> 第二十二章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二章瑟(1 / 2)

 李长青回到琴室之后,掏出手机,查有关瑟的信息。

瑟,古老的汉族弹弦乐器,共有二十五根弦。

瑟是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这一,先秦便极为盛行,汉代亦流行很广,南北朝时常用于相和歌伴奏,唐时应用颇多,后世渐少使用。

瑟: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之一。

《诗经·小雅》上记述:

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土女。

这是见于古籍最早的记载,说明瑟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孔子擅鼓瑟,用来为诗歌伴奏,在当时,孔子鼓瑟是独立成家的,号称“孔门之瑟”(《论语·先进》;“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周礼·乐器图》记载: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

《汉书·郊祀记》说:“太帝命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能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后来瑟的制作渐精,用途更加广泛。

在周代祀奉文王的家庙里的一张瑟,上面系有染成朱红颜色的丝弦,底部有着疏朗的音孔、弹奏时能发出舒缓的声音来。

瑟在西汉之初流行地区很广,并经常和竽一起为歌舞伴奏。流传下来的汉诗中也有不少提到瑟,如宋子候的《董娇饶》:“归来酌美酒,挟瑟上高堂”。

古代瑟在乡饮酒礼、乡射利、燕礼和大射仪中,都是伴奏声乐的主要乐器。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早期墓葬出土了一件二十五弦瑟,该瑟弦、柱俱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完整的西汉初期瑟。

瑟体用整本所成,下嵌一块两端有越、厚约1厘米的底板,并用竹钉钉牢。从首越向上探测,该处面板厚约2厘米。瑟体两端髹黑漆。瑟面略拱,高宽皆为1厘米的首尾四岳,横嵌于两边。四岳的长度分别为40.4(首)、14(外)、11(中)、14(内)厘米。首尾岳外侧各钻有25个弦孔,孔距不很均匀,约1.5厘米。尾端四枘都是银质圆首,顶饰涡纹。

该瑟的25根丝弦虽已变质,但都完整地保存在原来的位置上。25个拱桥式木柱也俱在,并且都保持出土时原位。这是迄今考古发现唯一的上古瑟调弦实例。

弦由四股素丝左旋搓成。25根弦被外、中、内尾岳分成三组:中间一组7根,弦径较粗,由1.9毫米递减至1.2毫米:内、外两组各9根,弦径较细,由1.2毫米递减至0.5或0.6毫米。内外两柱后弦的尾部,各用一条绛色罗绮带穿插缠绕起来,将弦一一隔开,再用带尾包住弦上带结。

瑟在考古发现的弦乐器中所占比重最大。出土地点集中在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井且绝大部分是出自东周楚墓,江苏、ah、山东和ln省只有一些零星发现,年代也大多较晚。

魏晋南北朝时代。

瑟常用于相和歌的伴奏。

隋唐时期,瑟曾用于伴奏“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称清商乐”。

唐代陆龟蒙、杜牧、李白和李峤等许多诗人,都在作品中提到了瑟,如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等,可见瑟在当时运用之广。以后则在音乐中逐渐少用。

熊鹏来编著的瑟谱中有歌唱诗经的旧谱12首和他创作的新谱20首,以及孔庙祭祀音乐的乐谱等。

本世纪三十年代,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团体──上海大同乐会,曾制作了庖牺瑟和百弦大瑟,并在增大音量、改善音色和方便演奏等方面都作了探索。

庖牺瑟改传统单柱(一弦一柱)为连柱(七弦或八弦共用一柱),并在岳山外采用活轸,调音非常方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