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镇重建已经完工。
赵楠特意为朱仙镇的乡亲们修建了一个学校:
“朱仙镇书院。”
统一用于免费教育工坊和军营人员的孩子,是未来培养人才的摇篮。
赵楠正在一门心思编写书院教材,寇准来访,说近期开封府一十六个县大旱,找恩师商讨对策。
赵楠和寇准深入现场查看,到旱情较重的开封县,看见地头的老丈,携一家老少全部到河边取水。
老妈妈吃力的用肩膀扛着水罐,另一只手卡着腰,步履不稳,显然是长时间打水吃不消。
小孩子两只手端着水盆,走路晃晃悠悠,水盆里的水摇摇晃晃。
小孩子咬着牙,憋着气,涨红了脸,努力想平稳自己的脚步,这样水能少洒一些。
尽管大家都在努力浇灌,却依然田地龟裂,庄稼干得似乎要冒烟。
小孩子那点水浇到庄稼上,顿时就被太阳烤干。
赵楠沉重地摇摇头,自言自语道: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结果注定是颗粒无收。”
知道恩师在思索中,寇准没敢搭腔,怕打断恩师思路。
沉思良久,赵楠对寇准道:
“还是造水车吧,虽然笨重,但以目前的旱情来看,只有水车能有效应对。”
拿定主意,赵楠就和寇准一起回到朱仙镇,找出自转水车的图纸和简介,召来慕容宫等人一起研究。
为方便运输拆卸,赵楠建议尽量碎片化,做成组合式。
过了两天,第一座水车在汴河上运转了起来,老妈妈和小孩童看到水车自己就把水提到岸上,汩汩的流向地里,兴奋的手舞足蹈。
老丈更是高兴的逢人就说:
“有救了,庄稼有救了!多亏了赵公子啊!赵公子真是神仙下凡。”
有了赵楠的技术支持,寇准组织开封府,大力制造水车,不几天,汴河上大大小小的水车,逐渐排成一条长龙,滋润着大量的土地。
寇准看着返绿的庄稼,心里乐开了花,又是一个丰收年!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丰收在望。
赵楠亲自率人小心谨慎的收棉花和棉花籽,仔细的扒拉着每一颗棉杆,生怕错过了一粒种子,力求做到颗粒归仓。
一想到大宋的百姓们还要在寒冬里受冻,赵楠心里就不是滋味!
因此,他格外看重这批棉花,尤其是看重每一粒棉花籽。
崇政殿。
皇帝坐在金銮殿的龙椅之上,龙颜大悦:
“开封府通判寇准,发明水车抗旱,如今五谷长势喜人,丰收在即。”
“寇通判抗旱之功甚伟,即日起,擢升开封府府尹,程羽另有任用。”
朝上的同僚都向寇准拱手施礼,祝贺他官升一级,平步青云。
一旁的潘仁美恨赵楠恨的牙根痒痒,恨不能生啖其肉、生饮其血。
只是苦于报复无门,代国公才暂时隐忍不发。
而今眼看着赵楠的学生青云直上,顿时气得火冒三丈,血涌脑门。
潘仁美赶忙出列启奏道:
“圣上,臣刚刚得知,赵楠千余人的火器营,手握火器,几百步开外杀人于无形,如探囊取物。”
“火器营战力如此恐怖,实为朝廷第一大患,望圣上为大宋江山虑,早日根除之。”
皇帝知道代国公所言非虚,因为这与皇城司获取的情报完全一致。
他点点头,示意代国公继续说下去。
“圣上,赵楠此人,虽有功于社稷,却来历不明,又居心叵测得造出火枪这种杀器,日后必成大患。”
“臣以为,早日剪其羽翼,以防其尾大不掉,方为上策。”
皇帝点点头,问道:
“潘卿,你详加叙述说赵楠的火枪有何厉害之处?”
潘仁美心里“咯噔”一下,心说完了,完了!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
他之所以迟迟没有上奏赵楠的火器营,就是因为火器营的保密防范工作做的太严密了。
花重金深挖到的几条线索,都是一个答案:火枪是放烟花爆竹的,红衣大炮是放高空烟花的。
皇帝原本是以为代国公挖到了更有价值的情报,所以才继续追问让他说下去。
潘仁美支支吾吾,原本想火枪之事一语带过,可圣上偏偏对火枪深究不放,又不得不说,成骑虎之势。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屏声息气,都在等着代国公爆料。
潘仁美感觉后背汗水涔涔,心想,今天是什么日子?出师不利,诸事不宜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