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大明官场之名落孙山> 第179章太平县各方博奕(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9章太平县各方博奕(七)(2 / 2)

可马儒自己作死,纯粹是自作自受,他故意将瞿景淳的旧作完整无缺的照抄在试卷上。

为的就是想让孙山录取他为县试案首,若马儒能够顺利考过府试,再考过院试成为禀膳生后,便不用担心孙山的故意报复。

那时马儒完全可以暗中将此事公开出去,到时候人人皆知孙山不知道瞿景淳的范文,达到赤裸裸羞辱孙山的目的。

逼迫着孙山自动辞职归乡,且无脸再出仕为官,是故意挑衅孙山的学识和辨别能力,其用心不可谓不毒辣矣。

这是道四书题,出自论语八佾篇中的“每事问”,原文是写‘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无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翻译成现代文便是: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情都要询问。有人说:“谁说孔子懂得礼仪?他进了太庙,每件事情都要询问别人。”,孔子听后没有生气,反而回应道:“这正是礼啊!”

这是道大题,像马儒这样文采不错的年轻读书人,写这种制艺文章,简直是信手拈来易若反掌,随意便能写出一篇极不错的文章。

可马儒想到几个叔叔都想对付孙山,他又觉得孙山出身于贫寒平民之家,平时只顾及读四书五经,应该不会涉及到瞿景淳的这类早期文章。

马儒才凭借着早已将此篇文章背诵得滚瓜烂熟的超强记忆力,一字不差的抄袭下来。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天算不如随意改变,孙山初次看到此篇文章时,便觉得有些太眼熟,好像自己早已读过似的。

当时孙山还真得没有多想,因为这篇文章是瞿景淳早年所作,此时用来正好契合马儒的年纪。

可孙山很快便敏锐的发觉这篇文章与同一天试卷上的文章写作方法格格不入,像是出自于两个人的手笔,便登时心生疑惑。

对于这次县试,孙山已经是抱有极大的警惕性,便又将这篇文章仔细的又阅读一遍,才发觉到其中的剿抄轨迹。

孙山又看到是马儒的试卷,哪里还能猜不出来马儒的真正用意。

孙山此时得理不饶人,当即令人将马儒关押入狱,等候山西学正的处置。

他还目视主管牢狱的太平县典史,一字一顿的叮嘱着,言语严厉且威吓意味特别厉害。

“你要小心看押该犯人,若有任何差错,本官便上书弹劾你,到时候不仅仅是丢官弃职,也许还要治你一个玩忽职守的重罪,甚至会连累到家族中的亲人一同遭殃受罪。”

县典史只是个从九品的不入流浑官,原本不想着掺和到此事中来,打定主意做个两不相帮的中间派。

可孙山已经摆明了自己的立场,县典史自然要心向现官现管的太平县令孙山了,于是恭敬的施礼应诺。

孙山此时的心情极为舒畅,这次县试不仅仅打击了太平县四大豪族的嚣张气焰,还将他们的关系搞得四分五裂。

还顺便断绝剿抄名人宿儒的旧作范文陋习,从而彻底断绝王田有可能私下向外人传授抄袭的潜在威胁。

又能狠狠地打击一下,以马振为首的马氏一族对自己发起的恶意攻击,将王氏、李氏、蒋氏三族势力变成自己在太平县内的盟友,从而提高自己在太平县境内的威信。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