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诸葛英豪传> 第十三章 萧墙涟漪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三章 萧墙涟漪(1 / 2)

 离开成都这么久,朝廷不知道又有什么动向。【】诸葛亮在木牛流马车帐里闭目养神,似睡非睡。</p>

马谡打马过来,摇着鞭子嬉笑道:“丞相是想桃僵了,还是想嫂子了?”</p>

经过此次出证,诸葛亮和马谡的感情更为亲密了,见马谡打趣他,就诙谐地说:“我是想现在谁最想我啊。”</p>

“我呀,我。”马谡指指自己的鼻子。</p>

诸葛亮笑着看看他,又很郑重地问:“你怎么看桃僵?”</p>

“羡慕嫉妒恨呗。”</p>

“呵呵,你倒实在。以后云国存亡全在此人了。”</p>

“那都是后话,眼下是不用我们操心了。”</p>

诸葛亮也点点头。</p>

“想想接下来的事吧,朝中的猴子们不知道糟践了多少桃子呢?”马谡提醒道。</p>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诸葛亮说完就觉得这句话好熟悉。他闭上眼睛,静静沉淀,恍惚中又回到了那样阳光灼眼的午后,几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为几个红薯赋诗,为几个虫子使出浑身解数,为老师的点评而相互赞美暗自较劲。他努力地往回想,想起霸道天真的二姐,有点嫉妒自己又特别护着家人的大哥,想着天真的三弟,想着那个不知道怎么样了的诸葛诞,还有徐宿,还有婶娘,还有已经面目模糊的母亲父亲二娘,用力地想,想一直这样沉沉地陷下去,不愿睁开眼睛。</p>

出将入相,辅佐明君,这本是他向往的人生,可为什么一直有错位的感觉?从什么时候起,他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言不由衷,身不由己。</p>

南中的叛乱得以镇压,南方少数民族重新归顺蜀国,这个消息让蜀国朝野欢腾。刘禅听说相父已经镇压了高定等人的叛乱,又重新收复属国云国,十分高兴,率领文武百官迎到成都郊外,列开仪仗,恭候将士凯旋。</p>

马谡李恢等人远远就看到城外扶老携幼的百姓箪食壶浆,竞相慰劳军队。人们满面笑容,挤挤挨挨指指点点,想一睹诸葛亮的风采。凯旋的军队在夹道欢迎的百姓中走得慢了下来,可大家是那么的喜悦,那么的荣光。</p>

诸葛亮是风光大了,信誉与威望在蜀国节节攀升。</p>

朝中的情况很热闹,但并不太坏。李严在诸葛亮南征的日子里,大作为没有,小动作不断。</p>

他在蜀君的面前极其谦卑,盛赞“陛下天资聪慧”,“可以早日重掌朝政,再振国威”,“宫中礼仪繁杂,事务繁多,主公也要爱惜自己,享受齐人之福”等等。刘禅就是“呀”,“嗯”,“爱卿心细如发”,不疼不痒地打哈哈。李严不甘心,就想着这么个傀儡皇帝也是个没主意没骨气的货色,结交他还不如走走太后的门路。</p>

往日里吴太后抚琴对弈,在后宫女人中算是很小资很顺遂的了。他谦虚地向吴太后请教,盛赞太后学贯古今,奇谋善断,是古今第一奇女子。说得吴太后飘飘然,渐渐觉得后宫的小天地确实是辱没了自己的才华。</p>

吴懿去宫中见妹妹,吴太后就向吴懿抱怨:“丞相独断专行,还是李尚书懂得做人,处处为人着想。皇上已经是成人了,应该还政才好。可丞相天天说什么天下未稳,江山不固。其实大家都看得出来是他自己喜欢揽权罢了,朝政大权都由着他还不知足,又跑到外面去掌起了军权,怕是整个国家早晚要落入他的手里了。”</p>

吴懿猜测是李严给他妹妹灌了**汤,表面上迎合妹妹心意,心里面鄙视李严为人居心不纯。</p>

“太后说的话,一些人也在说,不过作为国母就不要再说这样的话,免得落了别人的口实。”</p>

“哥哥这话可说的是,我一个妇人能做什么?无非就是看到娘家人发发牢骚而已。”</p>

李严与宫中走动频繁,朝中的人也大抵知晓了他的口蜜腹剑扮猪吃老虎的招数,就分化成了几派。一派是拥立李严的,多数是那些不得志的,想重新得到重用的益州土豪派;另一派是鄙其为人的,他们信奉诸葛亮的政治主张,以随刘备入蜀的荆州派为代表;还有一些人持中立态度,两边不讨好,两边不得罪。其中吴懿和魏延算哪队的,很不好说。他们对诸葛亮的很多措施心存不满大刀阔斧改革法制为国丧而对外保持的软弱态度,都让他们感叹时不我与,平生抱负难以施展。不过他们更瞧不起李严,没什么大的战功,就知道整一些阴谋诡计,心眼小心机重。他们也不是中立的,尤其是魏延,哪一派让他不爽了都一顿臭骂,要么就摆出拼命的架势,还好让他这么一搅和,李严的浪就没掀起来。</p>

南征前,诸葛亮把朝政交与李严董允等人负责。面对李严这个玩弄权术的官场老手,董允根本无力反抗,只得做了甩手掌柜,让李严尽兴表演,他则跑到不起眼的角落拿着小本本工工整整地划着正字,等着向诸葛亮详解每一笔一划的深意。</p>

诸葛亮刚回到府中,董允就夹个小本本去相府诉苦,抱怨这段时日来朝廷鸡犬鸣吠的嘈杂状况。一想到李严那副涎皮赖脸的小人面目,董允硬把一张国字脸抻成个瓜子脸,诸葛亮也觉得牙碜滑稽,内心反倒安了:闹就好,就怕你不折腾才是要翻天了呢。</p>

“皇上可还好?”</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