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穿越架空>重振大唐> 第一百七十八章 兵发渤海(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七十八章 兵发渤海(上)(2 / 2)

下午未时初刻,天策府殿中,百官左文右武分列两旁,我令陈靖将登州刺史八百里急报的信件诵读了一遍,殿下百官立知相召的原因,正是为了商讨应对渤海的事务。我首先开宗明义地沉声道:“渤海妄图分裂国土,拥兵自立,不知众卿以为该当如何应对?”殿下略一沉静,有一位年近五旬的朝臣出班奏道:“臣秘书少监杨洪启奏,臣以为可派一能言之士前往渤海,陈诉其中的利害关系,痛斥渤海国主的无知行径,表明我大唐的立场,令其悬崖勒马改弦易撤,重新回归大唐!如此一来,既不动刀兵,又可使海晏河清,正可谓事得两全也!”这杨洪话语不切实际,而其中的酸儒之气,倒是深长的很。唉,老式科举害人着实不轻呀!

这时,又一朗劲的声音响起:“臣启殿下,臣以为我大唐上国对待这弹丸自大的井底之蛙,不必罗嗦,臣愿提一军之师,把它扫平荡灭即是!”我闻声知人,这是忠直勇烈的朱信东所说的言语。熟知军事的左相裴宽躬身出班,出语苍劲地说道:“渤海前番曾分兵水陆反攻我大唐,虽有自不量力的狂妄,但其战力和野心却都不可小视!而且,此次渤海在拥兵整军的同时,还准备联军东瀛、新罗,并四处寻找同盟,这样下去,我大唐若是不能快速地做出反应的话,很有可能掀起大的风波!因此,以臣看来,决不能姑息谈和!否则,众多的属国都会争相仿效,应该行霹雳手段,尽快荡平渤海,以警天下!”裴宽真是老而弥辣,一语道出兵发渤海的必然性,闻言之下,我不由连连点头。

这时,有又一位大臣出班奏道:“微臣兵部侍郎于当静启奏殿下,依前的局势来看,出兵渤海已是必然之势!而依微臣之见,东平郡王威镇奚与契丹,所掌管的军镇正与渤海相近,不若派遣特使,令东平郡王加兵渤海,以平渤海!”按照现在的表面情况来看,于当静所提的办法当然是最佳方案了,然而安禄山也是包藏祸心的人,我怎么能使太阿倒持,授他以先机呢?

当下,我略一沉吟,缓缓说道:“如今,本太孙初秉国政,却对民间百姓的疾苦几无所知,因此,本太孙决定亲自领军,借此兵临渤海的时机,体察我大唐的民风民情,俾使本太孙以后所下的政令少些失过之处!”我此语一出,殿中群臣不可置信地骇然相视。

稍稍平息了震惊中的心神,右相陈希烈首先谏道:“殿下万万不可,有道是‘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况乎皇太孙之尊的殿下!所谓‘兵凶战危’,兼之此去渤海遥遥珂珂,前途不可预知。要知殿下一人之身却担万千人之福,怎可轻涉于凶险之地,望殿下三思!”

我正待有所言语,附马都尉杨洄也出班言道:“右相大人所言极是,殿下自可升殿勤政,遥控天下!何必累身险地?况且,圣上对殿下圣望殷殷,殿下若东去渤海,谁来主政问事?难道还要再扰圣上的清静吗?微臣虽是职司卑小,却也愿领兵东进,为殿下略解烦忧!”姑夫杨洄所任的驸马都尉,正是从第五品下阶的武官,虽然只有尚公主者授之,但杨洄也确实是武将出身,所以,为了阻止我东进渤海的打算,姑夫杨洄如此出言。

一时间群臣纷纷谏言,试图阻止我领军东进。而我顾虑安禄山的心思,又不能当着所有朝臣的面说出来,我思量再三,轻咳一声,止住大臣的劝谏,接着我温声言道:“自本太孙理政以来,肃吏治,行新税,纳贤士,裁兵员,既要官办茶坊,又想置设织造,这本是励精图治之意,然而,政令的制定不能闭门造车,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政令到底合不合时宜,也不能有如盲人摸象,空言猜测!如果任由这种状况存在,所得到的效果,终究会适得其反,很可能使民不聊生!其实,本太孙以为渤海之患,不过是一小疥而已,政令之偏正,却是涉及整个大唐千千万万臣民福祉的大事!因此,本太孙才决定借着兵行渤海之机,体察各地的民风民情!而所谓的兵凶战危,相信众卿都已知道本太孙所指挥的姚州之战,难道本太孙的文韬武略不能让众卿放心吗?至于朝堂国事,圣上仍然坐镇宫中便是,所有政务可依职司而行,尽托与左右二相即可!至于门下省事务,因李长源远行苏、杭,其职责暂由户部尚书杜卿兼理!如此一来,众卿复有何言?”我这一番话到这个份上,殿下群臣也只有遵领上谕了。这不只是我言之有理,最主要的还有二个原因:一是,我刚刚铲除李杨二佞,正肃整吏治!一般大臣惟恐引火烧身不敢多言;二是,自我出世以来,所行所为特别是姚州大捷,世所共知,久而久之,在他们心里面不自觉地造成了祟拜和信服的心理。

\www.69zw.com 六九中文书友上传\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