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彦,延安人,明代大臣,官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多次巡边出征,战功显赫,为人沉敏有智略,临大事不乱,一生戎马,多在边地谋事,巡抚山东,与登莱巡抚袁可立共同剿抚邹、藤一带的白莲教骚乱,主张只惩首者,随者从宽。出使广东,屯兵粤东,留有《筹边略》等著述,关心家乡教育,出资在延安北关瑞艺园兴建“赵公书院”,附建有义学坊、然利楼、会经堂,建筑规模宏大,对地方开化风气颇有影响,病故后葬于故里。
在光宗做皇帝时,赵彦被任用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光宗只做了一年皇帝便病死了。熹宗嗣位后,由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行将灭亡的明王朝奸佞当道,内外交困,危机四伏。辽东战事接连失利,军事重镇辽阳、广宁先后失守,领土沦丧;四川土司奢崇明作乱,占据重庆等州、县、卫、所四十多处;贵州土目安邦彦揭杆而起,占领遵义,重兵围困省城贵阳,明朝统治者调集云、贵、湖、广、川五省兵力征讨。
白莲教兴起,教徒遍布京城附近和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教徒徐鸿儒在山东举兵起义,头系红巾作为标识,亦称作‘红巾军’。红巾军一举占领巨野县城,迅即进兵郓城,郓城知县弃城而逃,紧接着邹县、滕县告急,邹县署印通判、滕县知县偷生逃命不知去向,邹县、滕县被红巾军占领。在这危难之际,山东武备空虚,没有多少军队,而且因为辽东战事吃紧,筹集军饷几乎把所有的地皮尽行剥去,饷缺兵稀。赵彦奏请朝廷,紧急动员募练乡勇,截留广东援助辽东的军队在山东境内平定叛乱,举荐原大同总兵杨肇基统领山东军队讨贼。
红巾军蜂起云涌,起义队伍多达十七支,这边奔散,那边啸聚,党徒不下200万,官军日夕追剿,疲于奔命。有一次,赵彦在兖州巡视,刚出城便与一万多红巾军遭遇,赵彦缒城而入才逃得性命。红巾军精锐集中在邹县和滕县之间,官军难以取胜,赵彦采纳部下“攻坚不若攻瑕,捣实不若捣虚”的建议,集中优势兵力在黄阴、纪王城大败红巾军,先后歼灭武邑于弘志、深州王好贤、艾山刘永明统领的红巾军,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突袭峰山,攻拨滕县,消灭红巾军大量有生力量,将邹城团团围住。
徐鸿儒与高尚宾、欧阳德、丰九叙、许道靖等红巾军首领誓死守城,坚守三月,城内食尽粮绝。赵彦下令招降,除徐鸿儒外一概免死,红巾军被分化瓦解,有四万七千多人向官军投诚,擒获红巾军首领徐鸿儒,押解到京城,处以分裂肢体的酷刑,历时七个月,轰轰烈烈的白莲教起义彻底失败。赵彦镇压白莲教有功,晋升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再加太子太保。
赵彦在尚书任上,竭尽人臣之能事,惩治边防将领克扣军饷、奴役军人、虚报兵丁、侵吞战马等军用物资的行为,加强边防。传闻清兵欲从喜峰口进犯,赵彦非常忧虑,提出八条建议,被皇帝采纳并受到褒奖。贵州征讨苗兵屡次失败,赵彦列举八条对策,朝廷颁布诏书在军中施行。左副都御史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条罪状,熹宗帝姑息养奸袒护魏忠贤,赵彦亦抗疏劾之,因此被魏忠贤所憎恶,杨涟等一批大臣被魏忠贤迫害致死,赵彦被罢免官职遣归原籍。
赵彦回到家乡后在城北创办书院,设有燃藜楼、会经堂、西廊,门口立有义学坊,史称‘赵公书院’,崇祯年间闹灾荒,赵彦输粟赈贫救活许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