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史事讲将1三国明> 第十八章 屡言时政——胡世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八章 屡言时政——胡世宁(1 / 1)

 胡世宁,字永清,号静庵,浙江仁和人,中期名臣。初授节推转郎,后擢德安府推官,任南京刑部主事时,上书极言时政缺失,再迁郎中,与李承勋、魏校、余佑称“南都四君子”。后迁江西副使,疏论宁王宸濠反状,系锦衣狱,减死戍辽东。拜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陈兵政十事,又上备边三事,后以疾乞归,卒赠少保,谥号“端敏”。为官清廉,嫉恶如仇,为时人称道,著有《胡端敏奏议》等。

胡世宁,世代为农,节衣缩食,以支持胡世宁读书,初授节推转郎,后擢德安府推官,因任内廉敏刚正,先后任南京刑部主事、广西太平知府等职。在南京时,与李承勋、魏校、余佑善并称为“南都四君子”,以四十四岁的盛年,擢升江西兵备宪副。

江西南昌设有宁王府,宁王朱宸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玄孙,皇家嫡裔,非常骄横。朱宸濠早有异心,他结交权贵,贿赂朝廷官员,图谋叛逆,自称国王,把自己的指令称“圣旨”,并把一些江洋大盗招入府中,扩充势力。朱宸濠谋反迹象暴露无遗,但官员惧其权势,均不敢声张,胡世宁明知揭露这件事,将危及身家性命,依然冒死向武宗上疏,把朱宸濠的劣绩一一列举,并指出宁王谋反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朝廷要早作防备。

朱宸濠得知胡世宁上奏,决心置他于死地,朱宸濠买通了右都御史李士实、左都御史石珓,让二人上疏诬蔑胡世宁轻率、狂妄,应当治罪,朱宸濠也奏胡世宁离间宗室间的关系,妖言诽谤。武宗闻言,令锦衣卫捉拿胡世宁到京,在这之前,朝廷已升迁胡世宁为福建按察使,正在上任途中。在从江西到福建的途中,胡世宁顺便去杭州家中省亲,朱宸濠没在江西找到他,就诬胡世宁畏罪潜逃。朱宸濠又令其党羽、浙江巡按潘鹏下令,要他把胡世宁逮往江西,并派出几百名军士到杭州协助抓人,要私自把胡世宁置于死地。

胡世宁在狱中虽然受尽折磨,仍三次上书,进一步揭露朱宸濠的逆行,朱宸濠非常惊慌,于是重金贿赂相关官员,协迫他们把胡世宁拟成死罪,幸亏谏臣程启充仗义执言,胡世宁才免于一死,被发配到辽东。

宁王朱宸濠后来果真叛乱,率领叛军从南昌出发进鄱阳湖入长沙,过了九江后,进攻安庆,扬言要直取南京。明廷上下十分震惊,武宗准备御驾亲征,提督江西汀、漳一带军务的副都御史王守仁,主动调集湖广、南赣一带兵力三十万征讨,采取直捣南昌的战略。朱宸濠赶忙从安庆撤军救援南昌,两军在鄱阳湖相遇,进行决战。结果朱宸濠的叛军大败,朱宸濠本人也被王守仁擒获,次年被处死。

朱宸濠的叛乱平息后,胡世宁的冤狱自然昭雪,而且他冒死上疏、视死如归的秉性,刚直的“杭铁头”气质,更受到人们的敬重。出狱后,他先后担任湖广按察使、右佥都御史等职,后来世宗即位,胡世宁又提出了许多军备方面的建议,都被采纳了,以致世宗要升他的俸级,胡世宁连上两疏推辞。

胡世宁担任兵部左侍郎,除了建议办理边防事务之外,他还针对世宗迷信方士、滥用药物的习惯进行劝诫,并且从《四书五经》中摘编了讲义三章,供世宗阅读。胡世宁升任刑部尚书,在任职期间,他自始至终秉公断案,当时有件案子,是太监诬陷兵丁偷盗御服,有二千多人受到连累。胡世宁对太监的恶行了解得很多,怀疑这案子是太监诬告,经过认真审理,终于真相大白,法办了诬陷的太监,有一个大臣因私隙诬陷另一个官员,被诬的官员判了死罪,也因胡世宁秉公执法才得以幸免。

胡世宁转任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参赞军机事务,他在兵部尚书任内的主要贡献是提出“边备三事”:武备、人才、边储。其涵意是加强军事准备,重用军事人才,充实边境战争物资储备。又“陈兵政十事”,针对明代在西北边防中的薄弱战争环境,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由于他的边境经营的策略正确,明代一直外患不断的北方边境,得到了短暂的安宁。这是胡世宁对国防事业作出的贡献。

胡世宁与朝内的权臣政见不合,加上身体日渐虚弱,于是决定辞官,告老还乡,他返乡时,世宗感念他为官清廉,给他很多赏赐,胡世宁竭力推辞,说:“此乃民脂民膏,臣有何功?敢当此重赏,望陛下留赐勋贤。”而世宗却说:“朕知卿清贫,而卿不为子孙计耶?”胡世宁表示,自己不为子孙打算,但是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着想,他提出自己的家乡杭州仁和笕桥,因临近钱塘江,是沙碛旱土,不产粮食,乡民要到百里之外的江苏吴江去买米来交纳漕粮,十分艰难。如果圣上以银两折成漕米,为民提供便利,胜过给我子孙恩德千万,嘉靖帝当即允准,并责成浙江方面查明办理,这件事大大减轻了当地乡民的负担。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