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综合其他>大秦命运> 第135章 养士之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5章 养士之风(2 / 2)

第一种、武士。四公子门下皆有武士,但以孟尝君门下武士所占比重最大。“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他大量招揽武士、侠客的目的,实则是为了扩充个人势力,另外,武士还可以充当保护封地的角色,保护城邑、部曲,《战国策》中有载:“孟尝在薛,楚人攻之”,而此时,孟尝君所养的这些武士变成了他的保护力量。

第二种、策士。四公子门下为其出谋划策之士数不胜数。其中,孟尝君门下出类拔萃者当属冯谖,替孟尝君收租,帮孟尝君树立威信;后孟尝君受到齐王猜忌,他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游说君王,替孟尝君解决困境,由此见得,孟尝君所拥的庞大政治势力,最得力于冯谖;再如平原君之李同,曾在国家危亡关头,说服平原君破家为国,亲赴国难,实为平原君门下第一策士;以及黄歇之朱英,朱英曾数次劝说黄歇杀李园,黄歇却未曾采纳,最终死于李园之手。就连司马迁都感叹:“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第三种、辩士。秋战国最有名的辩士当属平原君门下的毛遂、公孙龙以及孟尝君门下的冯谖、公孙弘等,此外还有《战国策》中“以毁为誉”的夏侯章;“坚先为薛公得平陵”的夏后,这些都可以归为辩士一类,而这些人的作用,大都是四处游说,借此宣扬主人的名声,扩大四公子的影响力。

了解完了养士的种类,那么这些养士的待遇如何呢?这三千食客在四公子的门下都是一视同仁的么?

首先,以孟尝君为例,孟尝君对待来投奔之人,皆舍业厚待之;还有平原君,他原本门客无数,一,有一躄者从平原君楼下经过,却被平原君一小妾耻笑,于是此躄者要求“得笑其者头”,平原君不应。谁知数后,平原君门下宾客离去过半,正当平原君费解之时,有人告诉他,是那躄者为之,平原君为得到士人,不惜“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此外,像信陵君对侯嬴,申君对李园,都是深信不疑的。

虽然四公子对有识之士亲厚,可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但门客三千,也并非是一视同仁的,就如同后宫之中的妃嫔,那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史料有载,“门客有上客、中客、下客之分,与之相应的是饮食,器用,坐卧上的显著差别。”

以冯谖为例,初为孟尝君客时,冯谖的生活待遇极低,“食以草具”;因其才能不久便升为“门下之客”,食有鱼;后不久又升为“车客”,出入乘车。《烈士传》中也有记载:“孟尝君厨有三列,上客食,中客食鱼,下客食菜。”此外,在生活居所上分为传舍,幸舍及代舍,分为供给下客、中客和上客居住,由上可知孟尝君对门客在其衣食住行方面的差别对待了。

虽说四公子门下客分为上中下三等,但这等级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这主要看的是个人的本领,能否得到公子的赏识或立下重大功劳。以毛遂为例,他原本是平原君门下一下客,三年来默默无闻,连平原君都称其为“泛泛之辈”,即便如此,毛遂依然自荐,随平原君出使楚国,最终促成楚、赵合纵,并获得“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赞誉。信陵君门下侯嬴,年已七十,家境贫寒,信陵君慕名拜访,并亲自为其御马驾车。由此见得,门客的待遇完全是依自才能而定的。

门下养士如此众多,吃穿用度方面的花销不容小觑,那么是否有所成效呢?

作为平原君门客的公孙龙长于辩论,曾与孔子后裔孔穿在平原君家聚会交流,孔穿对公孙龙说:“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业之久,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非马耳。请去白马非马之学,穿请为弟子。”由此可见,公孙龙使得平原君声名远播;信陵君亦因养士而名冠诸侯,各诸侯以魏公子信陵君贤;申君待门客恩厚,其上客皆蹑珠履,使赵国使者惭愧,由此宣扬了自己的厚客名声。此种养士做法,虽不可立见成效,但都是间接的扩大了公子的影响力。

四公子养士不但利己,对国家也有直接的贡献。信陵君“多客”,使得各国一时不敢有谋魏之心,可以称的上是护国有功;申君门下朱英,就曾对申君说,把楚国的国都从陈迁走,这样就能避免和秦军正面交锋,其作用一能减少楚国的防守压力,二能减少外界对申君为相却屡丧国土的埋怨,申君最后采用了朱英的建议,这对楚国今后发展有着的巨大贡献。

这些门客不仅在平时为公子出谋划策,在危难之时更是与公子同进退,实为坚强的后盾。

养士之风在秋战国的兴起,从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才能的重要,为有一技之长的人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此举也影响至先秦时期的吕不韦、李斯等人,成为这一时期的一大风尚。

喜欢就分享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