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一句话,把三权分立用的很彻底,让三方互不统属,互相监督。如此可最大限度的杜绝各种贪污犯罪事件,而给百姓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
另外,还废掉了奴仆关系,以契约代替,彻底释放百姓的生产力。
他的这些东西,萧峰许多都不同,一次又一次的发问,也不厌其烦的回答,一些他考虑不周的地方也在二人的问答中得到解决。
而最让萧峰在意的,大概就是的民族平等政策了。
这方面,他的主意不多,可对比这里的人来说,他的办法还是不错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军队的控制。在少数民族地区,他建议形成以汉族为主,其他民族为辅的军队,这样,少数民族没了军队,自然就没了反叛的资本。同样的,为了不让少数民族有矮人一头的想法,他还提出建立专门的少数民族部队,只是他们服役的地方却不能在少数民族地区。
二人足足谈了半天一夜,依旧意尤未足,精神亢奋。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中,与萧峰都在召集官员参谋部人员,商讨的这份大略的可行性与实时性。半月后,参谋部一分为二,不足人数又从下方政官军官中选拔而出,成立了政事局与军事局。至于二者下属的部门,就不再一一叙述了。
经过大约三个月的改造,关中官员体制焕然一新,参谋部也遍地开花,在各县各镇正规了起来。而下达到村子中,却是利用村中有名望的老者为村长,选有才干的年轻人配合下方学员为参谋,共同管理村庄,谋求发展。
同时,军队也完全了新一轮的扩军整编,整个关中地区的军队被分作三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战兵,是专门的军队,有三万人,直属大元帅府与军事局;第二部分辅兵,属各地军区,维护地方统治,守护边防;第三部分,预备役,包裹军区内的新兵与地方民兵。
战兵就是一把利刃,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战斗,故战兵一整编好,就下达了第一个任务——攻占兴元府,即汉中。
以前,就放出了游击队,在兴元府四川等地活动,其他地方也有,为的就是让整个大宋乱起来,给关中发展争取时间。
如今,关中抵定,发展走上正规,游击队也多少有了规模,大军也该动一动了。
在萧峰的统领下,两万战兵三万辅兵直扑兴元府,在游击队的里应外合下,汉中大部地方不战即溃,半个汉中不足十日便被纳入关中统治范围。
其后大军偶遇波澜,却依旧势如破竹,不足一月,整个汉中便被平定。
早就有命令,大军入汉的第一条命令就是扫荡那些为富不仁的大地主,对他们不需要客气。这一点,萧峰不怎么乐意,因为那杀的人太多了。可是,他不乐意也不行,因为一路就这么过来的,他们粮食财富也都是来自这些大户人家。
就如明末的李闯,若没有这些大户,他的大军怎么可能打出“不纳粮”的口号。这些大户的富足,超乎想象。
当然,也不会把财富来源都集中在这里,那样他不成了李闯了吗?他的办法就是效仿太祖,把从大户那里得来的土地打上国家的烙印,分给农民,而一些人少地多的地方,便组建农场,派专门的人管理。如此,农业就稳了。农业一稳,其他的问题就不再是大问题,有的是时间发展规划。
萧峰大军在前面开路,在后面组织发展,顺带把后勤部给带了起来,供应前方大军。游击队策略不错,率先打入内部,与大军遥相呼应,可省一半的事。
在两者的联合下,萧峰率领大军横扫巴蜀,先后攻占成都恭州,西推进到吐蕃边境,南直达大理建昌,东临长江,扩地几千里,直接把关中大地翻了两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