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科幻灵异>重生之万般风情战三国> 第22章 颍川书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2章 颍川书院(1 / 2)

 中平二年二月,京师洛阳发生火灾,南宫被毁。在中常侍张让、赵忠等人的鼓动下,汉灵帝诏令天下,租赋之外,每亩田地增收十钱以修建宫室,同时命令,新上任的地方官,必须按照一定的金额交纳钱财,名为助军修宫钱。故此,各地新官到任后,都竞相收刮百姓,聚敛财富以为补偿。民间怨声四起,刚刚被镇压下去的黄巾起义再次爆发,益州、青州、冀州、豫州更是风起云涌,特别是青州黄巾军和冀州黑山军,更是拥众百万,声势浩大,已形成燎原之势。

马三山一早起来,沐浴更衣后,在戏忠、郭嘉的陪同下,坐着典韦驾驶的马车,来到了名动大汉的颍川书院。在郭嘉表达了马三山希望能拜访颍川书院的意愿后,荀爽便把双方见面的地点放在了这里。

书院坐落在城郊,依山而建,原本它是荀氏的一处庄园,后来就捐出来做了学堂。尽管是大汉最有名的私学学府(这时尚没有荆州的鹿门书院),但书院并没有高大的围墙、烫金的匾额,也没有黄铜的兽面门环,外表看上去并不起眼。低矮的围墙刷得雪白,二扇普通的木大门打开着,正门的上方挂着一块黑漆红字的木匾,上书“颍川书院”四个隶书大字,字体遒劲有力,落款却是一个很得后世人敬重的名字:水镜先生,就是为诸葛亮和庞统取名“卧龙”“凤雏”的那位。

进入书院的大门,是一行青石板路,正屋屋宇方正,用青砖砌成,上有雕花瓦当。屋中央是一个大大的香案,香案后面悬挂着孔圣人的画像,黄铜香炉中插着几支香,袅袅的青烟缓缓上升,然后飘散开来。

马三山整理衣冠,肃容上前,在至圣先师面前大礼三拜,然后随着戏忠,穿过旁边的门,来到了学子们平日里读书的地方。学堂里有十六张矮几,后面放着坐垫,几上堆满了竹简写就的书籍。墙角有一张古朴精美的七弦琴,马三山走过去,轻拨一下琴弦,圆润清脆的声音回荡于屋子。

马三山轻叹一声道:“古朴静雅,名师云集,实让我辈心向往之啊!”

一阵由远及近的脚步声传来,门被轻轻推开,当先的是一位气度儒雅、慈眉善目的老者,郭嘉尾随其后。

在戏忠的示意下,马三山对着老者长揖一礼:“后学晚辈马战马三山,拜见荀六先生!”

荀爽捋须一笑,伸手虚抬:“三山先生请起!”

马三山惶恐道:“万不敢当先生此言,若蒙先生不弃,唤我三山即可!”

“好好,”荀爽爽朗一笑道:“老夫就称呼你三山。”

四人来到外堂,分宾主坐定。

马三山拱手说道:“学生平日里喜爱诗词,也曾偶尔涂鸦几句,今日有幸拜见荀先生,还请先生不吝赐教!”

荀爽笑着说:“赐教谈不上,倒是老夫想请教三山一番。”他摆摆手阻止了马三山说话,“你那首《戍边》我看过,气魄雄浑,《酒诗》浪漫夸张,都是上佳之作啊!但是,最让老夫吃惊的是刚才奉孝拿给我的《临江怀古》,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洋溢着一种悲壮的情怀。前二首,已经开了七言诗歌的先河,最特别的是这最后一首,丝毫不讲求对仗工整,但字里行间却一气呵成,令人荡气回肠!唉,三山实乃天纵奇才呀!”

荀爽连连感叹。

马三山谦虚的道:“先生之言,学生愧不敢当!学生对诗赋所学不精,也就胡乱所写,意到即可,还需深入学习呀!”其实马三山说“愧不敢当”倒是真心实意的,因为这三首作品,全是他剽窃来的,尤其是后一首,跟现在所处这时代有着直接的关系。

“老夫对《诗经》以来的各类诗歌整理收集,也算有所心得。但《临江怀古》意境悠远,技法奇特,已经完全跳出了诗的写作范畴,说是开宗立派之作也毫不为过!”荀爽微笑看着马三山说,“老夫想把它收入到拙作《诗传》中去,所以想了解一下写作时的情况,还望三山能予以告知。”

马三山顿时大汗!

几天前确定了来拜访荀爽的时间后,马三山就冥思苦想的想要写一首诗出来,无奈这方面他并不擅长,所以到得后来,也就不再执着于原创了。在脑海中翻腾一阵之后,选择了《临江仙》这首词,也就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杨洪基演绎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诗传》是荀爽注释的诗歌集,前几年一出来,各地学子便争先传抄,视为学习《诗经》等文学典籍的必备工具书。这要把这首千古名词搞到书里面去,马三山可就成了彻彻底底的文坛大盗了,直接把人家的原创权都拿走了!

何况,他哪有什么写作时的体会?

好在马三山毕竟是真正的学者出身,这个还难不住他。他想了一会儿,说:“这首诗其实并不是现在写的。几年前,学生游学到扬州,有一天投宿在江水边,此地离项羽自刎的地方不远,当地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故事。学生在这儿住了五天,每天看着滚滚江水东流而去,而英雄们却只留下了传奇,再想起一路上百姓忍饥挨饿,听说易子而食的事情都有,历史在轮回呀!当年的诸侯们,不就是因为秦王朝的横征暴敛、民不聊生而起义的吗?当时也没想写诗,就想写点什么把心中的郁闷吐出来。结果就成了这首《临江怀古》。”

马三山当然不能跟荀爽说这是词而不是诗,所以他只能编,在编的过程中灵机一动,把自己对时局的看法透露了出来,正好跟取名《戍边》的那首诗相呼应,让荀爽认为自己是一个忧国忧民、渴望报效国家的人,将来找他帮忙疏通朝中大臣的时候,不就顺理成章了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