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第三百九十章用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九十章用意(1 / 2)

 子束按照众人的猜测,听到纹长堤是范仲淹修筑,那张刀不爽,肯定不愿久留,匆匆离去,没想他却悠悠闲步,每遇亭台石桥,或者望见湖中景色脱下,就驻足欣赏,表现得有些反常。</p>

走了许久,就差几步回到岸上时,却见张方平回身说道:楚知县,本官怎么听人说,修筑这条长堤是出自你的主意</p>

怎么感觉这位知州特别关注自己,楚质心中有一些迷惑,连忙上前说道:下官只是提议而已,真正落实修建的却是。</p>

很好开口打断。张方平笑道:可谓巧思,值得称赞。</p>

识趣不提范仲淹,楚质谦虚道:知州过奖,下官惶恐。</p>

居功不傲,可以,但是自己的功劳,别总是往外推,免得人家受益匪浅。自己却没捞得一分好处似乎有挑拨离间的嫌疑,张方平轻飘飘说道:对了,这条长堤是为何名。</p>

听懂了张方平的意思,楚质笑了笑,应声道:还未起名,不过堤上有六桥,所以百姓称之为六桥堤</p>

庸俗。张方平淡淡评价。随之沉吟片刻,毫不客气说道:本官觉得,行走于堤上,轻风拂面,柳树依依,顿觉春意盎然,知晓春之到来,不如称为春晓堤吧</p>

好。旁人称赞连连,且抛开阿谀奉承的嫌弃,张方平起的堤名确实有几分诗意。</p>

名字而已,楚质也不在意,范仲淹更是视之为浮云,不然当初长堤建成。早就在堤上立碑为记了。毕竟名字再好听,却不如百姓的口碑,可以代代相传下去。</p>

过了春晓堤,还有一段距离才回到杭州城中,漫步郊野,张方平兴致大,说起了一则趣事:一年,那时本官才是一方知县。一日,新任主落曾于某夜三更时,急切敲打本官的房门,本官只当非火即盗,惊惶而出,不料却听主簿说道:吾夜寻思,四月份里。百姓忙于耕种,又兼顾摘桑养蚕。累矣</p>

听到这里,旁人纷纷点头,特别是深知农事的士伸官吏,更是深以为然,悄悄地琢磨着张方平话里是否另有深意,纷纷仔细聆听。</p>

本官闻之,以为他有什么好办法,连忙请教张方平笑意浓郁:。没想那主簿却向本官建言:可让衙门出一张告示,使百姓四月种田。十月养蚕。即可一举两得。</p>

众人一听,稍微细想,顿时哄然而笑,十月份,秋高气爽,正逢桑叶枯黄脱落之时。还拿什么喂蠢啊。</p>

当然,人群中也有几个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士人,见到旁人笑得如此开怀,聪明机灵的,装成明白其意,在旁附笑,愚笨老实的,悄声向人打听,了解之后,在人家鄙视的目光中,羞愧掩面而去所以,农桑稼圃,乃是衣食之本,学校风化之原,尔等切记,且莫要弃本而务末。末了,张方平敛容告诫身边官吏,似有所指。</p>

片刻之后。望着张方平的身影,众人恍然大悟,说白了还是看范仲淹不顺眼,暗讽他修堤之举是不务正业。</p>

这么斤斤计较。如此小器,以后须要小心谨慎,莫要得罪于他,脑中浮现此念,士仲连忙追上张方平,更加热情的迎奉起来。</p>

看来,这位知州大人,怕真是不好伺候啊久不作声和张元善忍不住唉叹起来。</p>

噤声,认了吧,谁让咱们在人家手底下听差呢。楚质苦笑道,也没有别的办法,官大压一级可不是随便说说而已。</p>

说起来还是在范仲淹比较容易应付,只要认真执行命令,别的事情根本不用担心,因为人家范公绝对不会因为个人私怨刁难于谁而摊上这位。谁知道他突然看你哪点不顺,暗地里难为你一下,那就有冤无处申啦。楚质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宴会之后,仅是两天,张知州便带着一帮官吏,兴致勃勃的到乡间视察春耕情况,而且不愧是自称略通农桑稼圃,每到一处,随口就能说出果树庄稼的名称习性,甚至能与乡村老农。滴活不绝的交流耕种技术。</p>

这点楚质尤为佩服,要知道直至现在,除了能分辨得出稻麦粟豆等有数几种常见农作物之外,楚质连桑榆树木还要仔细打量才勉强认得出来,更加不用说各类作物的起芽生长收获情况了。</p>

然而,不懂也不要紧,自己身为知县,就是让士农工商各司其职,安守本分,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望着一片片农田里已经长出了绿油油的青苗,楚质心中不免有几分成就感。</p>

在钱塘县仁和县两地仔细巡察几个时辰,直到黄昏之前,张方平世刃州衙,感叹说道百姓甚苦。农桑不易</p>

知州言之甚是。旁人附声道。</p>

既然如此,那你们为何增加百姓负累。突然之间,张方平拍案而起,勃然怒喝道:真是岂有此理,堂堂官衙,不为百姓着想。居然放钱取息,无视民间疾苦,可还记得陛下恩泽,朝廷刮令。</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