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第三百八十章姻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八十章姻亲(1 / 2)

 瓜历年间。赵祯因耳朵皮软叉经不住反对派的弄唇曲办,场由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在既得利益集团及保守势力的抵制围攻下,才一年多时间即被迫停止,新政措施先后罢废,虽然如此,但是当时刚刚步入仕途的王安石却对范仲淹的功德事业,革新思想看十分敬佩。</p>

就在大半年前,范仲淹调任杭州。而王安石正在郸县任职,听闻这个消息十分的兴奋,连忙写信给范仲淹,向其问候请教,而今正好是他任郑县县令之职三年期满。便借离任探家之机赶来杭州,拜访心中崇敬的人物。</p>

对于末学后进,范仲淹一向十分重视提携,况且几次通信下来,也觉得王安石学问不浅,是一位难得的人才,闻其来访,自然热情的接待。攀谈片刻,探讨学问,针贬时弊,范仲淹欣喜异常,更加肯定自己的观点,王安石心有鸿鹊之志,日后成就怕是不凡。</p>

谈及治理地方的时候,王安石说起了自己在郸县三年来的作为,网上任的第一年虽然遇丰收,却用近一个月的时间,跑遍全县十几个乡村。劝督大家趁此有余暇时。疏俊渠。百姓不解,只能依令行事。</p>

等到来年早灾来袭,百姓才明白过来,感谢他的目光长远,度过难关之后,百姓欠收,家无余财。便使用贷谷与民之法,,</p>

范仲淹听到这里,心中兴奋愕然,这不是自己将要在杭州实行的应对措施吗,当下连忙派人叫楚质与张元善过来。</p>

望着静听的众人,王安石侃侃而谈:借户分组搭配,以十人为保。互相检查,贷款数额依各户财资分五等,一等户每次可借十五贯,末等户一贯,到收获之期归还,利息为二分不等</p>

范仲淹张元善频频点头,搭配作保,都害怕被对方拖累,哪还不尽心尽力互相监督帮忙,而且按资产分五等放贷,量力而行,不用担心某些人或想从中获利。</p>

依此实行,一季之后,百姓无忧,又得以利,充裕库仓,可谓一举两得。王安石笑道,眉宇间也甚是满意自己的举措。</p>

好,介甫大才。范仲淹击案称赞道:不费国库一钱一粮,又能济困助贫,良策也</p>

一时偶得,不敢当范公之誉。王安石认真说道:范公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之言,安石谨记之,望范公再为宰执,以泽苍生。范仲淹微微摇头,笑叹说道:老夫年高体衰,已是败柳残枝,日后朝廷政事,百姓民生还须靠你们担持。</p>

范公</p>

看着鬓如霜的范仲淹,旁边几人有些心酸,能让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范仲淹说出这样的话来,可知其心中失望之深。</p>

范仲淹淡然微笑,目光掠过几人,心中有些宽慰,停留在楚质身上。虽是块璞石,但太过年轻,而且出身官宦之家,难免沾染几分纨绔气息,不经一番琢磨,未必能成美玉,可惜自己身体每况愈下,不知是否还有这个时间,唯独王安石,胸中似有沟登,且忧国忧民之心与已相似,或许能承载自己的期盼。</p>

介甫之言,你们觉得如此略微看了楚质一眼,范仲淹笑问道:可有异议</p>

楚质轻轻摇头,经过几日的思考。他就早想明白了,现在实施的青苗法与以后王安石执政后在全国推行青苗法不可同日而语,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前者目的是助贫,贷谷收息只是济困助贫的一种措施,贷放对象是贫困农民,其目的不是放钱取息。</p>

而后者目的在于放钱取息。采取强制分配措施,增加财政收入,抛开以后实施的青苗法不说,以现在杭州的情况,贷借钱粮给贫困百姓春耕。应该是不错的主意。</p>

如此甚好范仲淹点头说道:张知县,筹措钱粮之事办得如何了春日时短,难以耽搁啊</p>

太守放心,下官定然加紧催促。张元善连忙说道。</p>

嗯,今日介甫拜访老夫,暂且不谈公事范仲淹轻笑道:只谈经世之学</p>

还以为只谈风月呢,楚质心中嘀咕,连忙低头不语,不沉默不行啊。人家一个是对传统的儒学进行革新,是创导新儒学的先行者,一个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在他们面前谈什么经学,肯定得乖乖藏拙,以免。</p>

既然是儒学,肯定离不开四书五经的范畴,但是由于先秦时候书写文字没有断句的习惯,而且一字多义,又夹杂着通假字的情况实在太多。且由于战争纷乱。经年久远,典籍遗失等原因,所以后人对先贤经义的理解自然是各有不同,形成了许多流派。</p>

新儒学的产生,渊源日o8姗旬书晒讥口齐伞曰代的韩愈当时佛道学盛行,他在创导古女纭动的同心排佛道,提倡儒学,提出儒学道统说。以孟子上承孔子,而自承孟子,引导对儒学经典义理的探求,经过唐末五代宋初的沉寂,到了仁宗时期,几十年的重文之风,安稳太平的环境,加上优越的待遇,使得士大夫安心研究先贤典籍,对于儒学又有了新的理解。</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