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明吏> 第一章 一块板砖(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章 一块板砖(3)(2 / 2)

李根是李家的老人,他的父亲就在李家做工,到了他还在李家做工,李琙做到律法司正之后,李根就跟着过来吴江,当了他家的管家。也算李家的两代忠仆。

整整一个下午,唐陌总算听明白了,这个所谓的官宦之后,也是一个破落户。刚刚燃起的一点点期望也化于无形。

在李根的讲解过程中,唐陌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十分惊讶,那些爵位推恩令,什么海军、舰长的称谓绝对不是明朝能够有的。看来明朝的历史已经在某个节点出现了转向,这个节点莫非就是靖难之役?

唐陌又装傻问李根关于靖难的事。李根建议他不如去读读一本书《靖难英烈记》,号称这是小学的必读教材之一。

怎么怎么?还有小学呢?

吃过晚饭,唐陌让李根将书拿来,就着蜡烛看起了这段让人惊心动魄的历史。整整两个时辰,唐陌终于把这本十万字的书读完,他终于知道了改变明朝历史的节点和关键人物。辽王朱植,对!没错,就是这厮,正是他的到来改变了唐陌所熟识的历史。

这个朱植在辽东兴兵革,办工商,开民智,改政制,发展经济,东征西讨,终于成就了靖难之乱中的周公伟业。

唐陌“啪”地把书合上,心中一个声音在呼唤着:妈的,就是此人,就是这个号称居功不据,在靖难之后把江山仍然交给朱允炆儿子的人,唐陌心中早把这个朱植骂了一万遍,就是他把自己熟知的明朝历史改了个面目全非。

一切的故事都显示着,辽王朱植是个穿越者!比他更早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穿越者。

不过骂归骂,唐陌还是非常佩服朱植,在当时的形势下,朱植如果想当皇帝简直易如反掌。但他不但辅佐朱家正溯,还作出了许多限制君权的民主改革措施。

比如现在的明朝推行的国议制度,朱植在永乐八年开始在全国基层县,组织民意会及国士会,民意会由基层乡镇选举代表产生,国士会则由各地方拥有国士资格的人组成。

经过三十多年发展,现在民意会已经发展到了省一极。各省民意会的议员由各县议员选举产生,已经拥有了审核各省税收预算,动议罢免下级府县官员的权力。只是这个国议制度还不完善,到了朝廷中枢那里还是君主统治。

按照书里介绍的,如今的明朝已经比**开明多了。比如宰相制度自永乐朝之后重新建立,这个宰相的权力大得很,不但可以驳回皇帝的圣旨,还可以有提名任命各部公卿的权力;但皇帝也有自己的权力,宰相下达的政令如果没有皇帝签署也不能执行。

皇权和相权在这种互相制约中进行妥协。但朝廷的外交、结盟、战争的权力仍然掌握在皇帝手中。不过这些权力又不是绝对的,比如战争,尽管皇帝可以宣战,但后勤粮草可是要户部批出,这等于给宣战权加了一个保险阀。

唐陌琢磨着,这个互相制衡的机制有点意思。内心不禁要问,宰相的权力不是太大了吗?别忙,这里还有一个制约制度,任何一个宰相最长任期八年,八年之后无论他有多大的功劳都必须自动辞职。辞职之后,他可以提名新宰相人选,再由皇帝选择。而且明确规定宰相的子侄不得继任宰相,如果有违背者,天下人共讨之。

唐陌不得不佩服朱植的奇思妙想,居然设计出这样一个小范围的制衡机制,在明朝这个时代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这个机制虽然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但这个帝国相对周遭的小国而言,实在太强大了,经济实在太发达了,它有足够的时间让皇帝和宰相扯皮,有足够的本钱让帝国挥霍。

而且唐陌感觉到这个帝国除了皇权和相权之外,还有辽王这个俨然是太上皇的人物,对帝国的命运施加影响。虽然书上没有明说,但唐陌相信辽王既然敢交出权柄,那么他必然有信心保证自己的利益和安全。

看了那么多字,想了那么多事,唐陌的头又有些疼起来,唐陌十分想知道,自己那辈子终结于流氓一板砖,那这辈子的李琙同学又是因为什么受的伤呢?难不成也是被流氓一板砖拍晕的?<div>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