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综合其他>九容> 二百四十四回:明眼辨忠奸(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二百四十四回:明眼辨忠奸(上)(1 / 2)

 “老臣,老臣叩谢,谢皇太后的圣恩。皇太后如此优礼老臣,老臣心中定然感念不忘。”一听我说不用他继续说下去了,这个老头子知道眼前的这个麻烦总算不会轮到他的身上了,所以腰板也直起来了,话也说的顺溜多了。</p>

我当然知道是这个吏部的老尚书年岁已然这么高了,不想自己在告老还乡的节骨眼之前,在朝廷里头结下什么梁子,免得到时候回到家乡还不安生。但是就算我明白这一点也不能说这个吏部尚书什么的,毕竟他刚才的那番言论还是义正言辞的,颇有一番道理的。老尚书的意思是朝廷可以派人去查,可是吏部又不想参与其事。意思是我这个太后指点人选,这样子自然谁都没有什么闲话好说的,事情也可以公平一些。袁震东和秦兰亭这两人都可以不得罪,反正放出去查访此事的人不是吏部派出去的,而是太后指定的,那么也他这个吏部尚书也就没有多大的瓜葛了,自然也不会有人对他说什么的了。原本这件事情分属吏部所管,可是这个老尚书知道这件事情牵涉很管。如果朝廷日后还是将这件事情交给吏部办理,可是到了那个时候,这个吏部尚书可能都告老还乡去了,那些人就算再怎么攀扯,也攀扯不上这个吏部老尚书。所以这个吏部尚书就打定主意,对于这件事情就推给上头的皇太后和皇上处置,反正不管皇太后有什么表示,大臣们也不能说皇太后做的不对,自己就可以安然的从这个火坑里头跳了出来。自然也就不会受到这件事情的影响了。所以对于这样子的事情,这个吏部老尚书已然抱定了宗旨,不让吏部插手这些棘手的事情。否则必将被朝廷可能就要酿酝形成的一个绝大的风波牵扯进去,到时候就是想要翻身可就难了。那么何必在告老还乡的这个节骨眼上放下如此的过错呢,这岂不是自找苦吃。</p>

我体悟到了这么一层的意思,就对着百官说道:“这件事情,事关山西的赈灾大事,哀家要好好的派人调查清楚再做决定,眼下不必商议此事。只要哀家得到了消息,自然会好好地处理山西巡抚李万山的这件事情的。今日是我朝开国已然的旷代殊典,还望袁大将军和大人不要再为这件事情争论了,你等都是哀家和皇上的股肱之臣,应当和衷共济才是,千万不要为了这么一件事情闹得意见不合,那可是朝廷的损失。”</p>

秦兰亭和袁震东见我这个皇太后出面给他们讲和,自然不敢不给皇太后几分面子。</p>

所以袁震东和秦兰亭都说了一声:“是,微臣谨遵圣谕。”</p>

然后两个人就一左一右的走回了朝班之中。</p>

我看了这两个人走回来班次之中,就垂询道:“袁震东大将军晋封一字并肩王的事情,礼部负责的人员是否准备妥当了。”</p>

两个官员趋跄而出。</p>

“启奏皇太后,小臣已然准备妥当了。”那个年轻的官员跪下来抢着开口说道。</p>

而那个老的正是礼部尚书,年纪有些大了,所以腿脚有些不利索。所以跪下来的动作显然没有那个年轻的官员利索,所以这个礼部尚书刚想答话,听道这个年轻的官员已然抢这对着皇太后和皇上做了奏对,顿时有些愣在那里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p>

我看看那个已然伏在地上来的越次奏对的那个年轻一些官员的袍服,显然是个礼部的官员,不过明显是个侍郎的袍服,可是怎么居然这么大胆的越次奏对呢。</p>

这个时候,那个伏在地上的官员已然抬起了头,我一看就发现是那个我没有好感的那个吏部侍郎李侍郎,我心里头又想起这个人母亲亡故之后,居然对着朝廷隐瞒不报,后来实在瞒不过去的事情方才自己请求回乡治丧的礼部侍郎,心里对这个因为贪恋栈位居然不回家丁忧守制的人心中生出厌恶感来。</p>

“大胆,你怎么敢越次陈奏。”我对着跪在地上的那个李侍郎呵斥道。</p>

我的这声暴喝使得跪下地上的李侍郎顿时身子颤抖不已,一些平日里头都不屑于他的为人的官员们都觉得这个李侍郎被皇太后斥责,那是一件大快人心的痛快的事情。</p>

所以大家看到这个李侍郎战栗失次的情形,官员中都有人开始偷偷的在笑了,而前面的重臣比如崔文杰秦兰亭等的大员为了维持朝廷的尊严,依然是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