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综合其他>九容> 一百九十七回:太后斗将军(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一百九十七回:太后斗将军(下)(1 / 2)

 这么想来,虽然心里头那股觉得有些地方有点不对劲的感觉还在,但是却也被兴奋感冲淡了很多。如果真的能够下马牧民的话,也不枉费自己年少的时候的那一腔热血和抱负了。一面这么想着,一面愈发觉得事有可为了。时局如此自然大可以好好有一番作为,也不辜负堂堂男儿的七尺身躯。</p>

那么对于外界来说,还有什么样的事情比其赈灾更得人心呢。虽然说赈灾是件很耗费力气的事情,可是对于袁震东勇于任事的脾性来说,这样的事情根本算不得什么。赈灾哪里比得上筚路蓝缕,平定边疆的战乱来的困难。当然,困难也不是没有,当时袁震东觉得凭借自己的威望和才能可以很自如的把赈灾这样的事情给办好。何况上头对赈灾这件事情如此热心,哪有不支持的道理。现在自己手中要钱有钱,要粮有粮,灾民日夜盼望着的不都是这些么。何况自己可以带一只队伍去山西维持秩序,这样子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就算山西某个地方的流民哗变,自己也是想剿除就剿除,想要降服就降服的。大丈夫立身处世,叱咤风云,自当如斯。</p>

心里起了这个念头,袁震东就越发想要把这个赈灾的差使揽到手里头了。不过他使用了一个以退为进的法子,他仰脸说道:</p>

“本将军部下大多是能征善战的沙场宿将。有些部曲尤称精练,材武之彦,多出其中,宿将名臣,指不胜屈,但承平日久,习成骄逸,因此即便是才堪大用之辈也要时加淬厉,方能供国家驱驰。不过上禀皇太后,此辈中人大多桀骜不驯,不服他人节制。唯有臣下方能震慑一二,如臣下离职,恐怕彼等会不安于位,时值国家多事之秋,恐有妨碍。”</p>

这话里头的意思我算是听明白了,这个袁震东根本不想放开手中现有的职权,听他这些话的意思就是想要在不开除他的其他职位和要缺的基础上,再另外给他加封赈灾全权钦差大臣的名号。这个算盘打得也未免太精了一点,我在心里不住的冷笑。</p>

“那么,依你的看法,这件事情该如何处置呢。”不理这个茬,依旧把难题推给袁震东。</p>

“这个,依照臣的意思,可以派遣得力的大臣会同臣一起办理山西的赈灾要务。至于边庭的军务筹划等,臣以为一动不如一静,这样子最是妥当不过了。”</p>

“这话倒是很有道理。”虽然我心里明白袁震东这句话里头的皮里阳秋,可是面子上还是要假装敷衍几句。</p>

“皇太后圣明。”</p>

“那么,边关的安排还是照你的意思,一动不如一静。袁将军,你还是领着你的旧职,至于军中的事务请坐预先的部署。”</p>

袁震东不缓不急的答道。“是,臣领旨。”</p>

“赈灾之事,急如星火。朝廷预备先行派人躬历灾区,加以赈抚。”</p>

袁震东叩头道:“赈灾之事,兹事体大。臣下深受皇恩,早年戎马,尤觉无法报效朝廷之厚恩于万一。如皇太后不弃,臣下自愿请缨,亲赴山西,力行赈灾,以报太后天大之恩。”</p>

“朝廷优礼勋臣,袁将军于朝廷大有功绩,朝廷何能忍心让将军才离苦寒之地,又兼繁剧之差,何况此事于礼不合。”</p>

</p>

深知袁震东愿意赴晋省做全权钦差大臣,故作婉拒之辞以挑之。</p>

袁震东果然上当了。</p>

“皇太后,臣深蒙皇恩,无以为报。敬天法祖,固然是为人臣子者礼所应为之事。然眼下时局不靖,流言四起,朝廷应便宜行事。再者,用人权柄,大臣进退,均操之于太后,为人臣者无不听命,怠无疑意。”</p>

“好,正言谠论,但愿你继武前贤。”</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