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科幻灵异>位面学徒> 第2章 曾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章 曾经(1 / 2)

 苏然,在四年前,作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被他的先生推荐进入云水书院去当一名书院弟子。

或许,苏然应当感到荣幸。

为了贯彻落实某一代院长从“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的门联和圣人的一句“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之中悟出的“正心诚意”这四个字,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进入云水书院,都要经历好多场笔试以及面试。前些年需要经历三场笔试一场面试,俗称“三笔一面”,这两年教育改革,书院扩招,为保证生源质量,要经历“五笔二面”——苏然常常嘲笑那些经过几笔几面才终究入了书院的同学们,说会不会过两年等毕业了就写本书,叫做《五年笔试三年面试》,又或者再写一份精简版的报考指南,叫做《三年笔试两年面试》

只是,一年之后,当浮躁的内心终于在被一群又一群书院弟子赶超的过程中渐渐冷却之时,苏然终于发现,原来,自己并不适合在书院生存。

并不是书院的课程太过深奥,只是,苏然只记住了四个字:不求甚解。

对一本书,理解地越多,便越局限在了这本书的樊笼之中——毕竟,学得再透彻,也透彻不过那个写书的人。

读了许久的书,苏然只在其中读出了两句话,一段叫做,书分两种,老的和新的。

另一句是,老书成书太早,多已过时;新书成书太晚,难免有疏漏。

因此,解书,解到最后,不是把自己解得太老,就是把自己解得太新。

太老的,只能送进博物馆;而太新的——或许几百年之后是不可或缺的,至于当下,或许只有放在档案室里面才能凸显出它的价值。

苏然不想成为那种人,于是苏然默念“不求甚解”四字口诀,泛泛地又读了一年的书。

然后苏然就发现了另一个问题,书院里的书,多是前人皓首穷经注释过不知多少遍的版本,书院的先生,因为都要做自己的学问,因而带起学生来,只是拿起书本,念上一段,再往黑板上写几个字告诉大家重点是什么了事。考试时候,最难的题目并不是要用多么巧妙的道理,而是给出一大堆被包装过的词组,比如“过程”,比如“理想”——说实在的,若是用人话翻译一遍,题目并不难,小学生都能做,但期末考试难就难在不许翻书,更没人给翻译。

很显然,苏然这一年的成绩依旧不好,虽然苏然明白自己的内功心法不比别人差,只是苏然疏于练习了许多年,再追赶,却是赶不上了——毕竟,“不求甚解”这四个字已然扎根在了苏然的内心。

于是苏然开始了自力更生。为了不掉进博物馆成为文物,苏然努力地让自己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去研习那些新书——毕竟,就算新书疏漏再多,也比不过新书的数量多,当数量足够之时,一切疏漏都会被填补。

于是苏然开始了新的一学年,大约是出于损友郑泽的引荐吧,苏然最终还是看了小说。

这一看,便一发不可收拾。因为苏然发现,小说,便是最好的实验场。自己的一切理论,都可以在小说中进行“实验”——虽然结果可能错得很离谱,但终究,比一头雾水不知自己的理论为何物的来得好些。

毕竟,用小说当作实验场的方法,早在战国时期就成熟了,战国策里,小说家满嘴跑火车的例子,比比皆是——只可惜,后来有个叫苏轼的家伙,用了一句“想当然耳”,道尽小说家们的写作奥妙,此后,小说家就渐渐地远离了真实,而开始玄之又玄了起来。

苏然悟透前前后后这些东西,只用了半个月,之后,苏然便开始搭建起了自己的那个名叫《轮回》的小说世界。

搭建世界的过程,持续了大约小半年,直到苏然觉得改无可改,便开始动笔。

按照计划,本来这是很好的想法,只是苏然写了七八个开头,都觉得布局太过宏大,自己的笔力难以支撑。于是苏然有了写文练笔的打算。

用了一天不到的时间,苏然便从《轮回》的某个背景设定的角落里面选了一个场景,大笔一挥给一个在《轮回》大纲中出场不到五分钟的龙套BOSS写下了洋洋洒洒十余万字的故事。

当然,使用了许多近乎苛刻的限制,和毫无诚意的构思布局,使得这段故事,虽然设计精彩,却因篇幅太短,又或者文笔太过稚嫩,被《明报》拒之门外——也就是那时候,苏然心中便升起了一丝创办一份小说杂志的冲动。苏然那时候的想法很简单,有许多人喜欢看小说,也有许多人喜欢写小说,若能创办一份杂志,让有才情之人能够尽情挥发自己的文笔,那时,自己作为有才之士,定能分到一杯羹,也不枉自己身为推荐入书院的学子的身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