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综合其他>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智谋全解>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1 / 2)

 [提要]

此计,是说敌人受我之唆,犹如贪吃抢食,只怪自己见利而受骗,才陷入了死地。也就是说,贪图不应得的利益,必招来后患。

“上屋抽梯”之计是故意露出破绽,诱使敌人前进而深入之后,将其先头部队与后卫部队之间截断,把敌人全军置于死地,遭遇到灭亡的痛苦之境,却又无计可施。

所谓引诱,就是以利益诱导对方。如果只以小利引诱,就非要讲求方法不可,否则敌人会踌躇不前。因此,可先把“梯子”装好,而且表示出非常好的样子,使敌人毫不担心。

[原文]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译文]

故意露出破绽并给予方便条件,引诱敌人深入我方,然后截断敌人的先头和后卫部队联系与粮草供应,使它全部陷入死绝之地,遭到覆灭,那里由于贪图利益而招致后患!

[解析]

伪装成很方便似的,诱使敌人前进,然后将其后援切断,陷于死地。遇到坚厚的地方,小有困咎。

“上屋抽梯”含有三种意思:1.诱使敌军暴进,断其退路加以歼灭。

2.自行断绝退路,背水一战(置部队于死地而后生),使部队感到不战则死,因而奋战不懈。

3.只有自己到达好的地方,并使后者无法来到。

“上屋抽梯”之计与“上楼去梯”,“过桥抽板”或“过河拆桥”的意思都无多大区别,意思是让人上了屋,就把梯子搬走。过桥或过河语义类似,比喻诱人前去做某件事而断绝其退路。有蓄谋暗中使坏的意思。

“上屋抽梯”计在实施时,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设“梯子”诱敌;二是抽“梯”断敌“援应”。剩下的事,就如同“关门捉贼”差不多了。

“梯”的“设”与“抽”,全在用计者的神机妙算,随机应变并灵活用之。在这方面,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举不胜举的例子。

[兵家使用范例]

楠木正成拆桥破敌军

一年,楠木正成以金刚山(距大阪市中心南西方约32公里)的千早城为中心,正从事太筑城的作业,企图在城外作战,计划平定纪井、和泉等地。

一天,楠木正成以2000名士兵进出堺市一带。

使得位于京都之六波罗的北条国大吃一惊。于是派遣大军7000人。派隅田及高桥二位将军率领,企图一举歼灭楠木正成。他们的军队自京出发,并分由宇治、枚方、渡边(即今大阪)三处渡过淀川河,攻击堺市。这个形势对于楠木正成极为不利。因为按照兵法的原则,以在距离敌人之远方渡河是为上策。所以如果选在宇治,或是不得已选在枚方渡河,都对楠木不利。于是楠木军向阿倍野(今大阪市区内)进发的时候,另派300名士兵为饵,分配到渡边桥引诱敌军。

隅田和高桥是两位庸将。一听说“渡边桥附近有敌军占领”,就不问明细委,率领全军向渡桥突进。楠木认为“像这样的敌人很容易打”,于是决定使用“上屋抽梯”之计。

六波罗的7000大军攻到渡边桥附近,遭遇楠木部队稍加抵抗之后,就退到南岸,并且分向两侧退离战场。六波罗军认为“敌人这样稀松”,就纷纷争先恐后地渡过桥来,在天王寺附近一带进出,变成无人管制的局面,队势也混乱了。

楠木正成一看,正中下怀。于是,对三面埋伏的主力部队下达总攻击令,自己在阵前横冲直撞,不顾一切。连续换了七匹战马,奋力作战。六波罗军受到意外的攻击,因而溃败,又争先恐后地奔回桥畔,但是,好恐怖啊!桥板已被拆掉了。先前好不威武的六波罗将士,现在个个垂头丧气,只有望河兴叹,无计可施,只有接受溃灭的打击。而楠木正成凯歌而归。

[商战使用范例]

保罗·格蒂争夺开采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