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玄幻魔法>贼眼> 81.飞走的九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81.飞走的九鼎(1 / 2)

 九月十五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古生物学家、恐龙专家董志明被请到燕京国家安全部喝茶。

喝完一杯红茶之后,有位西装笔挺的中年国安人员拿来一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盒子,说道:“董教授,你看看这个。”

董志明心里有些害怕,暗道:“莫非我十年前帮人家鉴定恐龙,收了一块蓝田玉,现在被揭发出来了?我把蓝田玉藏在床底下,用的盒子就这么大……”

中年人看他不动,就帮着将包装解开,打开盒子,道:“董教授请看,这究竟什么东西?”

董志明心想:“是福不是祸,是祸闯不过,既然喝了国安茶,那咱就看看吧。”探头一瞧,不是什么蓝田玉,赫然是一颗恐龙蛋!

这时候,他把心放在了肚子里,舒了一口气,道:“看着像恐龙蛋化石,有点儿像甲龙里面的东阳龙类别。”说着想将龙蛋拿出来仔细看。

中年人低声道:“小心,这不是化石。”

“不是化石?”董志明吃了一惊:“不是化石是什么?鸵鸟蛋?也不像啊!看着就是恐龙蛋嘛!”

他小心翼翼的将龙蛋捧在手心里,打开桌上的台灯仔细观看。

看着看着,他忽然倒吸一口凉气:“老天!这不是化石,这是真的恐龙蛋!这枚恐龙蛋从哪里得来的?怎么可能保存的这么完好?”

中年人道:“董教授,事涉机密,您别管从哪儿来的。我想知道,这颗龙蛋能不能孵化?长成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对社会将造成怎样的影响?”

董志明面色凝重。对着台灯看了好一阵。然后到:“里面地胚胎保持完好。孵化出来地可能性还是很大地。建议请胚胎发育专家、动物营养学家一起研讨。我会将东阳龙地生活习性、骨骼架构、对现代社会地影响试着写一份报告。”

中年人望着他道:“董教授。这颗龙蛋属于特级国家机密!您现在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将身份转到国安部来。参与恐龙孵化、培育地研究。您地贡献可能像当年地两弹一星元勋一样。短期内无法向外界公布;另一个选择是。你可以回去继续从事目前地工作。但您地所有信函、电话交流、电子邮件都将接受我们地监察。”

董志明望着龙蛋。面上露出说不出地欢喜。笑道:“我已经是七十岁地人。研究一辈子化石。做梦都想见到真地恐龙。就算死了也不冤了!没二话。我选择第一种方式!”

“那好。我再邀请其余地专家教授。”

不久。又有四位头发斑白地老专家被请过来。看到恐龙蛋。无不露出震惊地神色!

“这……这怎么可能呢?8000万年前地东西。无论如何不能保存得这么新鲜!”

“是啊,看着龙蛋的样子,就像前两天刚刚生出的一样,难道是穿越亿万年拿回来的?为啥不直接拿一头恐龙回来?”

“既然能穿越,恐龙灭绝的原因也该找到了,是不是?”

“喂喂,现在不是讨论恐龙灭绝的时候,我们把精力集中到如何孵化和培养上来……”

经过一天的研讨和争论,五位专家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国安部将解决方案秘密呈交给主席和总理。

第二天,总理华国宝批示:“拨款一百亿,在云南的西双版纳秘密建立一处国家级古生物学实验室。”

西双版纳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沿,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温暖、阳光充足,湿润多雨,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惟一的一块绿州。其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千平方公里,至今仍有70万亩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

实验室准备建在原始森林中已经遭到砍伐的空白地带。周遭十公里之内划为军事禁区,拉上铁丝网。准备派一个团的部队在里面驻守。

恐龙的孵化培育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然而所有的科研人员都充满了激情。

黄叶也充满了激情,连着待在东阳好几天,想要再入梦境,将恐龙生炼成法器。

可是结果却很遗憾,切入的年代每次都在恐龙灭绝之后,不但东阳龙没见到,就连飞在天上的翼龙也没了!

黄叶有些苦恼:“该找啥样的野兽生炼呢?究竟什么样的野兽算灵兽啊?”

他在网上不停的搜索,想知道历史上有没有“生炼”成功的先例。他想查的是有据可凭的史料,至于幻想小说中的故事就免了。

搜了半天,他找到一件事有些可疑,那就是大禹的九鼎。

传说,夏代大禹将天下铜器汇集一处,铸为九鼎,象征天下有九州。

《左传》上说,禹所铸的九鼎是中国古人所使用的一部最早的图画旅行指南。其中有一只鼎上刻绘了各种怪物形象,叫人一看就知道哪些怪物该躲避,碰见了就要避开它们。

对于这一点,黄叶倒是没什么疑问,将野兽的形象刻在铜鼎上,这对古代的工匠们来说算不了什么。

真正令他感兴趣的是九鼎后来所发生的事,未免太过于玄妙了!

大禹铸鼎之后,在夏、商、周三代,“九鼎”成为王权的象征。因而商灭夏时,迁鼎于商;武王伐纣,迁鼎于周。《战国策周策》说,周得殷的九鼎,一鼎就要9万人才能拉动,可知鼎之大。

公元前604年,楚庄王乘北上攻伐洛水流域的陆浑之戎的机会,陈兵于东周边境,炫耀武力。周定王赶紧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别有用心地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严正地说:“周王朝虽然衰微,但仍受天命执掌东周地盘,至于鼎的轻重,就不要问了吧!”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问鼎”的故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