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科幻灵异>不以成败论英雄> 第9章 以文治国、蒙汉合一--忽必烈《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章 以文治国、蒙汉合一--忽必烈《元》(1 / 2)

 一历史舞台达人秀、一展英姿傲千古

忽必烈:元朝的创建者。蒙古尊号为:“薛可汗”,即是成吉思汗的孙子。他青年时便有“思大有为于天下”的霸心。他一生戎马沙场,统一天下,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元朝。在任时期,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同其祖父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是蒙古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是蒙古帝国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主要成就:1。建立元朝,定都大都。2。改革政体。3。首创行省制度。

二,征討大理遭贬敵心中不悦无人听

1252年六月,忽必烈去曲先脑儿进见蒙可汗,蒙可汗命忽必烈率军征云南。1253年,忽必烈便率大军在六盘山驻扎。秋天,大军经过临洮进入藏族地区,到达忒地刺地方。1254年初,忽必烈包围了大理城,轻而易举就将大理城给收复了,然后凯旋而归。

蒙可汗知道忽必烈凯旋而归,心里便开始有所担心了。忽必烈功高震主,威信极高,难免蒙可汗对他有几分猜忌。当他回来之时,蒙可汗想降他的职。但又不好明着直接来,于是暗地放冷箭,叫人罗织了一百多条罪状,旨在除去忽必烈所信用的官员,削弱他的势力,以至于让他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忽必烈立了功劳反而被贬,心里定是越来越不爽。翻转多思之后,心中怒火始终不能平复,便去找蒙可汗讲理。蒙可汗对忽必烈的到来已一清二楚,可是他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相对泣下,见他不要再做表白,一口回绝了他。就这样,忽必烈无缘无故,不明不白地被降了职。这事搁在谁身上都会不舒服,于是引发了争夺地位的纷争。

三,争夺汗位拥护主有名无实心难安

忽必烈虽然智慧超群,但是登上汗位也是非常艰难的。蒙可汗去世后,遗留三个弟弟,旭然兀,忽必烈和阿里不哥。

国不可一日无君,家不可一日无主。按照当时法律,应该由旭然兀继位的。但是旭然兀自1256年成为波斯汗之后,便远离了蒙古高原,从而没有继承大汗之位。现在只剩下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了。

阿里不哥作为幼子,已经成为了蒙古汗国本土的统治者。但是忽必烈现在野心已经膨胀,绝不会把煮熟的鸭子让给别人品尝吧!所以决定先发制人,率军从武昌北上,在中原的开平大都府建立大本营。1260年,忽必烈在他的党羽拥护下,顺利成为了“可汗”。

四,汗位不稳排异己一心努力永当王

忽必烈虽然被拥立为大汗,但是始终名不正言不顺。按照成吉思汗的法律,库里勒台应该在蒙古召开。会前应召集成吉思汗的四个兀鲁思的代表们出席。忽必烈想成为真正的可汗,确保可汗之位不被动摇就必须将阿里不哥军对铲除。

在中国,控制陕西和四川的蒙古军将领都倾向于阿里不哥一边,但是忽必烈用计将这两个省的军队争取到了自己这一边。忽必烈的副将在甘州打败了阿里不哥。这次胜利巩固了忽必烈在对蒙古统治下的所有权。

忽必烈把他的优势兵力向蒙古本土推进,阿里不哥朝泥塞河上游撤退。忽必烈一步步紧逼阿里不哥。

五,两战激斗胜难分后有吉人助己成

忽必烈一路凯歌逼近阿里不哥,将他打得劫劫败退。忽必烈这时有些得意忘形了,被胜利沖昏了头脑,结果犯了一个大错误。他错误的以为战争已经结束了,所以只留下一支普通军队就回到了中国。没想到阿里不哥卷土重来,驱逐了这支军队,并进军迎战忽必烈,在戈壁边境打了两战。

这两战中胜负如何呢?第一次忽必烈获胜。所谓:“江山易该,本性难移”,忽必烈可能是因为太自负了,又一次判断失误,误以为自己已经消灭了阿里不哥。十天之后,又开战了一场。尽管战况十分激烈,但是没有决定性的胜负。

但是后来又出现了一个小插曲,这个插曲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形势。要不然的话,忽必烈可能被阿里不哥给消灭了。当时阿里不哥的部将背弃了他,转投了忽必烈。这一次出人意料的背叛让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最后阿里不哥遭到前后夹击,惨败而降。

忽必烈为了笼络人心,所以没有杀阿里不哥。但是将阿里不哥的主要支持者全部杀害,断了阿里不哥的左膀右臂。忽必烈还不满现状,害怕阿里不哥又重整旗鼓,于是将他作为主要俘虏囚禁起来,直到去世。

六,立国建都定太平希望蒙汉大结合

自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以来,以族名为国名,称“蒙古帝国”。忽必烈称汗之后,建国号:“中统”,但也没有另立国名。1271年11月,在建国

十多年之后,他的统治地位已经逐渐巩固时,他才正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便是元世祖。他采用汉制汉法,国力日益强盛。而忽必烈定都国

号为:“大元”,其实是采用了《易经》“大哉乾元”的说法。忽必烈这一举措明确表示他所统治的国家是中国历代元朝的继续。忽必烈将蒙汉结合起来,希望身材高大的蒙古人能够学习汉文化,进而改变那种鲁莽的性格。因为他认为汉文化博大精深,有助于利国利民。

七,元朝首建行省制重视农业生产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