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你师叔当时一则是为朱元璋真诚所感动,急于表现。二则见你师父老是阻挠,认为是你师父怕他立了大功而抢了朱元璋第一谋士的头衔,所以极力论述此计可行。
两人因此在朱元璋面前各抒己见,称述自己的主张,由于你师叔的建议实在是太诱人,而且若是灭掉陈友谅的话等于说朱元璋再无后顾之忧,扫平天下可说就是指日可待。所以,最后朱元璋还是被你师叔所说动。
一开始,计划进行的非常顺利,陈友谅军下吉安、打临江。几乎全部按照你师叔预定的事情在发生,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时,陈友谅却并未给于朱元璋的心脏应天一击,而是选择了出兵攻打了洪都,对朱元璋形成包围。
这使的朱元璋计划满盘皆空,万分紧急下,马上率领军队回援。万幸的是当时洪都的守将在你师父的帮助下坚守了八十五天未被攻破,终于等来了朱元璋的援军。
这才有了震惊天下的鄱阳湖之战,朱元璋以二十万军队险胜陈友谅六十万军队,奠定了朱元璋日后一统天下的基石。
虽说你师叔也在鄱阳湖战役中立了大功,但朱元璋对你师叔可说是痛恨之极,认为你师叔肯定是陈友谅所派之奸细。
由于陈友谅被灭,再加上你师父极力求情的原因,朱元璋暂时没有处理你师叔,只是再也没有重用过他。你师叔在心灰意冷下,退隐山林。
几年后,天下一统。论功封赏时,你师父又把你师叔请了出来作官,并把当时被朱元璋夸过的计策告诉了朱元璋是你师叔所出,希望朱元璋可以对你师叔委以重任。但朱元璋认为是你师父为了给你师叔加功,才故意说计策是你师叔所出,所以也未加理会。
而在朝堂宣读论功劵时,把这些功劳全部给了你师父。而且对你师叔在鄱阳湖的功劳也是一字未提。当你师叔听到你师父的功劳簿时,可想而知有多么的气愤,以为是你师傅把功劳占为了己有。而你师父听到自己的功劳时,就知你师叔一定会误会。
但在朝堂之上,也不好解释,就决定退朝后再做解释。而封赏后,正好朱元璋提出了要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各地去,以安守大明得知不易的江山。
你师叔听此,在朱元璋话音刚落时,便越众而出的反驳。并言汉用分封,有七国之乱,晋使分封,有八王之祸,若是大明也如此,恐步上汉晋后尘。大明若想长安,决不可使分封制复苏。
朱元璋听此,非常恼怒,想到竟然有人敢离间他们父子感情,一看是你师叔,又想起安丰之计来,两件事情加到一起,立马就判了你师叔秋后处决。
你师父一听此,本想求情,但被李善长拉住,当时李善长劝你师父:皇上正在恼怒之中,你现在若求情,不但无用,说不定皇上盛怒下改为斩立决就得不偿失了,不如下朝后再想对策。
你师傅一想也是,也就没有求情。但你师叔见满朝文武没有一人出来求情也罢,竟连你师父也没为他求情,你想他有多么的失落。
又想到你师傅曾跟他提过分封制之害,认为明朝若用分封害必不浅。但为何却没有在朱元璋提出之时反对,难道是明知提出反对分封会触怒朱元璋,而故意让自己而提,以借朱元璋之手杀了自己。这样,天下第一智者的称号就是你师傅的了。
就在那一刻,因为这么多的误解和错误,使你师叔认为你师父嫉妒他之才,一定要制他于死地。而对你师父的恨也就在那时而种下。”
于新波一口气说完,喝了一口茶。
无恨听后,感叹不已,没想到两人之间的一切都因误会而起。“难道这一切先生就没有向师叔解释吗?”
“解释,你师叔的性格只要是他认定的事情,别人怎么说都无用。这些事不但你师傅向他解释过,我也向他解释过。可是你师叔相信眼前所看到的,不相信耳中所听,你师叔坚信的是过多的解释就是掩饰。”
无恨没想到师叔叶伯臣的性格会如此之偏激,不由说道:“那叶师叔能到紫竹林,想来是先生把师叔从牢中救出所致,难道还不能说明先生没有害师叔之心。”
于新波又叹了一口气道:“要是这样也好了,可是你师父向朱元璋求了多少遍情,朱元璋也不同意放过你师叔。你师叔之所以没死,反而后来和我到了这紫竹林内,并非你师父所救,而是因为你师叔他自己之才救了自己。”
“自己之才救了自己。”无恨接道。
于新波点了点头,续道:“是的,当你师叔秋后问斩之消息传出之后,向朱元璋进言求情之人不知凡几,但其中大部分求情之人却是驻守在各地的王爷,但朱元璋一一驳回了他们的请求,也就是在行刑的前天,四王爷朱棣由于极其爱你师叔之才,冒着杀头之祸偷偷的把你师叔从牢中救了出来,另找一人替死。
而把你师叔救出后,需要找一个隐秘的地方把他藏起来,这才想起你师傅向朱元璋提过的先天阵图,马上去找你师父商量此事,想要把你师叔藏于阵中。你师父听到后,想到确实是一个好办法,就算你师叔未死之事败露,天下间谁又能想到你师叔会藏身到阵中来。毕竟好不容易脱离牢笼,怎会又进牢笼。因你师叔只是一个文弱之人,加上当时也不知你师叔要在阵中藏多久。你师父就选了本来也要被一起杀死的我。而我与李忠、伯温虽然不是共事一主,但早就相识,意气相交。我在辅佐陈友谅时也和你师叔是好朋友。你师父为了使我免受杀身之祸,就把我和你师叔一起送了进来,并说等江湖朝廷再不记的我们时,再来带我们而出。没想到????,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十年,那一面竟也成了永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