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综合其他>天下杀手> 【论文】三教生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论文】三教生死(1 / 2)

 关键词:死亡佛教道教儒教三教融合

摘要:本文探讨了佛道儒三教的生死观念以及这些观念与其他为民间信仰所接受的生死观价值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渊源、过程与结果,经过一定的剥离、比较和再融合,从而达到窥生死之一斑而见三教之全豹的目的。首先,介绍了三教对于死后境界的一般描述,并重点讨论了佛教“六道轮回”系统和道教“阎罗十殿”系统。其次,研究了三教的死亡观念与神明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神明观念来进一步认识三教定义中的死亡。最后,探讨了三教对于死亡的认识和规避死亡的不同修行方式和修行目标,提出了儒教的方式在中国民间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本文既通过“死亡”看三教在中国的融合,也通过儒释道三教的观点来探索中国人对于“死亡”的普遍认识和信仰。

“死作为此在的终结乃是此在最根本的、无所关联的、确知的、作为其本身则不确定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死,作为存在的终结而存在,存在在这一存在者向其终结的存在之中。”

——海德格尔

“生与死”向来是古今中外一切思想者都难以避开的大问题。人的思想可以垂直抵达星空,然而,人的**唯一最接近终极永恒的时刻只有死亡的那一瞬间。每个人只有一次身历死亡的机会,然而身边其他人的死亡,乃至动植物的消亡幻灭,都足以引起对死亡的各种复杂难言的感情和玄妙难解的洞悉。宗教,更是避不开死。各种各样华丽的,诡异的,赏善罚恶的,阴森恐怖的死后世界通过各种宗教民俗之手一一描绘出来。其间,对于灵魂的定义和对于在世时候伦理行为的约束更是通过对死亡的预设而直白地表露。

东方人对于死亡往往有着类似的见解。或是螺旋上升,或是混沌无序的时间观念;融化在民俗之中的各种神明、妖魅和鬼;成为体系的庞大幽冥世界和阴阳之间颠倒错乱千丝万缕的勾连……等等等等。尤其在中国,一个各种宗教各种民俗融合地难分难舍却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存在真正信仰的国度里,生死的观念不仅是折射各种宗教的演变流传的一面反光镜,更是可以透视以汉民族为主的中国人通过集体无意识代代相传的神奇而特殊的心理世界的一个窗口。这里,我们重点探讨的是佛道儒三教的生死观念以及这些观念与其他为大众所接受的生死观价值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渊源、过程与结果。通过一定的剥离、比较和再融合,从而达到窥生死之一斑而见三教之全豹的目的。

一死后原知万事空——三教对于死后境界的一般描述

从阎罗王到牛头马面,从奈何桥到孟婆汤,中国民间对于死后的境界有着十分繁复而华丽的一整套认识体系。其中,儒释道三教的理论各有千秋,却又在漫长的历史绵延中缠绕渗透在了一起,构成了人们思想中独特的幽冥世界。

以“六道轮回”为主体的轮回世界构成了佛教生死图的基本场所和人们死后的基本去处。“六道”是六种业力产生的果报,指凡俗众生因善恶业因而流转轮回的种种世界。又称六趣,即地狱(narakagati)、饿鬼(pretagati)、畜生(tiryagyonigati)、阿修罗(asura–gati)、人(manus!ya–gati)、天(deva–gati)[1]。其中,地狱、畜生、饿鬼称三恶道,或三涂。阿修罗、人、天称三善道。六道中若不含阿修罗,则为五道,或五趣。(附六道轮回图片)

具体说来,地狱道即地狱受苦之处,有八寒、八热、无间等名;众生若造上品十恶及五逆罪,死后则堕地狱。饿鬼道中多孤贫潦倒受苦之鬼,常处于饥饿之中,到处游行,求食不得,相传有历千百年不闻浆水食物之声音,而常受饿渴痛苦者,故名饿鬼;众生若造中品十恶业,死后堕饿鬼道。畜生道即牛、羊、猪、马及一切虫、鱼、禽、兽等动物;众生若造下品十恶业则堕畜生道。阿修罗是一种大力鬼神,具有神通和威力而无德,性多嗔恚,统率夜叉、罗刹等,以阿修罗为首,故称阿修罗道;众生作下品十善来世可往生阿修罗道。人道就是我们所居的人类世界,其间苦乐参半,却有助于知苦断集,明理去惑,转凡成圣,故《大智度论》卷四说,佛之三十二相要在人道中培植;众生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即可投生于人道。天道即天界,分布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中:欲界仍存男女**,故名欲界;色界无男女**,唯色相庄严,故名色界;无色界无有形相,唯精神心识存在,故称无色界;众生行上品十善、修四禅定、四空定,即可生于天界。众生由其未尽之业,故于六道中受无穷流转生死轮回之苦,则称为六道轮回。

六道虽有上善下恶之分,然而毕竟是迷界凡夫所在。哪怕往生天界最高层的忉利天,有洁净庄严的香花纯水供奉,宝相庄严华光万丈,却究竟脱不开一个“迷”字。福必是果,果必有因,生如逆旅,死如尘蚁。往生善道只是一时一世的解脱,随时随地可能重堕恶道,重受轮回之苦。“轮回”之意即取自车轮回环往复,凡人沉迷其中煎熬永无休止。在六道之上还有四圣的境界,即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四界,与六道并称十界。四圣界是圣者所居,超脱于轮回之外,自性清静,不再耽与生死轮回之苦,从根本上对死亡进行了超越。然而,这种超越很大程度上却要借助死亡本身来实现,这就牵扯到了佛教的另外一个重要概念——涅槃。有关内容在后文将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

道教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道教吸收了许多佛教的名相和观念(如上文所涉及的“轮回”等),同时又保留了作为原始萨满文化的许多形态特征。这体现在道教一方面主张将日月星辰山川草木泛化为神的原始拜物教泛神论思想;一方面却又通过佛教的中介将一位印度教的天神阎罗[2]奉为了幽冥世界的主宰。在道教的这套冥府系统里,在冥君阎罗之下,还设立了职司分明的“古殿十重”,分别为:

第一殿,专司人间寿夭生死,通观幽冥吉凶。若善人寿终,则接引其超生;功过相抵者发放转胎重生,男转为女而女转为男。

第二殿,司掌活大地狱,又名剥皮亭寒冰地狱,旁有小地狱十六。凡在世时伤人肢体、奸盗杀生者俱堕入此间。

第三殿,司掌黑绳大地狱,旁有小地狱十六。凡在世时忤逆尊长、教唆他人犯错者俱堕入此间。

第四殿,司掌合大地狱,又名剥戮血池地狱,旁有小地狱十六。凡在世时奸诈欺骗者俱堕入此间。

第五殿,司掌叫唤大地狱,旁有诛心小狱十六,均由阎罗王本人亲管。凡投入此殿者先押赴望乡台,目睹家人因罪遭殃的活事,再发入诛心小狱,用钩子钩出心脏给蛇虫噬食。

第六殿,司掌大叫唤大地狱及枉死城,旁有小地狱十六。凡在世时怨天怨地、毁谤神灵者俱堕入此间。

第七殿,司掌热恼地狱,又名礁磨肉酱地狱,旁有小地狱十六。凡在世时取人尸骸配药或离间他人者俱堕入此间。

第八殿,司掌大热恼地狱,又名热恼闷锅地狱,旁有小地狱十六。凡在世时不孝敬父母者俱堕入此间,然后令其永为畜生。

第九殿,司掌酆都城铁网阿鼻地狱,旁有小地狱十六。凡有杀人放火无恶不作者,押解到此,缚于钢柱之上扇火焚烧,摧其心肝,直至为其所害者个个重新投生之后才可放出。

第十殿,专司为各殿押到的鬼魂鉴别善恶核定等级,再往各狱发落。另有重要职责,凡转世投生者在此都被灌下迷汤,不复记忆前生之事。

此十殿名号虽借用了不少佛教术语,但其具体内容之中却包含着重要的道教精义,即萨满文化对于宇宙的层层展开式的阶梯型理解。而十殿之中定评罪级时又兼顾了儒家文化重亲重孝的伦理观念,三教理义在此融于一炉。此外,奈何桥、黄泉路、孟婆汤等民间信仰的内容也被涵括其中,真可谓是一锅“大杂烩”式的产物。但这锅“大杂烩”究其本质而言,还是偏重于道教,应该被划归到道教的体系之中。

“未知生,焉知死”——圣人的名言构成了儒教对于死亡的最基本论点。儒教对于人们死后的一般境况并未作系统性的描述(这也是引起“儒教是否宗教”争论的原因之一),然而这并不能说明儒教不关心死亡,只是儒教将避免死亡、延续生命的永恒命题别僻蹊径来进行了特殊的表现和解答:即通过子孙的绵延和精神的不死来达到或接近于永恒。此外,在佛教与道教的死亡系统里,儒教的社会伦理观念也已千缠万绕地渗透其中。与“乐生恶死”、“趋吉避凶”的一般观点不同,儒教对于死亡的关键态度是“生得其所、死得其所”,只要死亡在儒教认可的正当理由内发生,死后的具体境遇为何并不重要。

二举头三尺有神明——三教的死亡观念与神明观念

对于死亡境界的描述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死亡(这里指整个死后的处境,包括受人审判,投胎转世,赏善罚恶等一切过程,而非死亡本身)是“自主”的,还是受到外力操控的?如果受到操控,那么操控者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

这样,死亡观和神明观的关系就十分明显。因为在一般宗教之中,死亡的操控者(假设这个操控者存在的话)必定是神,或者至少是神灵系统中的某些成员。比如,希腊神话中十二主神之一的哈迪斯就是主掌死后世界的冥王,地位仅在宙斯和海王之下,是奥林帕斯神系中的重要一员。那么儒释道三教在这个问题上又是如何阐发见解,如何融会贯通的呢?

首先,我们来考察一下道教体系中的人神系统。道教认为,从人到天神,由低到高有九个等级:无形委气真人—神人—真人—仙人—道人—圣人—贤人—民者—奴婢。圣人至奴婢的等级排列可以清楚看到儒教文化影响的痕迹。而圣人以上又分为如下层次:(列表)

大罗天

玉清境

上清境

太清境

四梵天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页